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于氏文化-有关于氏来源及迁徙过程的传说简考(二)

2023-01-31 23:19:56 931

摘要:每个姓氏都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记载,如何正确区分其真伪对于一个姓氏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家谱的修编、姓氏文化的挖掘中我们都会遇到,说法不一也困扰了很多人,本平台尝试对一些关于于氏的传说和记载进行考论探讨,也希望更多的于氏文化研究人员能给出更...

每个姓氏都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记载,如何正确区分其真伪对于一个姓氏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家谱的修编、姓氏文化的挖掘中我们都会遇到,说法不一也困扰了很多人,本平台尝试对一些关于于氏的传说和记载进行考论探讨,也希望更多的于氏文化研究人员能给出更多的解释和补充,旨在抛砖引玉。

搜索本头条号了解:有关于氏来源及迁徙过程的传说简考(一)

1、“於则”非“于则”

有宗亲认为于氏历史上有名人于则,并冠以制鞋鼻祖。

考:於则,人名。传说为始制鞋者。《太平御览》卷六九七引《世本》:“ 於则,作履扉。”注:“ 於则 ,黄帝臣。草曰扉,麻曰履也。”

於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於氏。於氏始祖於则最初封于内乡,所在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而根据《世本》的记载,这个家族的子孙主要繁衍于广陵。望族居广陵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江都县一带。於氏后人尊於则为於姓的得姓始祖。

“于”不是“於”的简体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於”亦是姓,不同于“于”姓,因此做姓氏使用时“于”亦不能写成“於”。

所以“於则”不能成为“于则”,更不是于姓历史的著名人物。

2、于谦家族没有被满门抄斩

很多自称于谦后代的家族传说,当时于谦罹难,家族被抄斩,家族被迫四处逃难,有的甚至无奈改名等等。

考:事实上于谦罹难,家族并没有受到朝廷的抄斩或其他伤害,仅查抄了北京的于谦府邸和对于冕等进行了流放,后平反复官,于谦之弟于泰及后代也没有受到伤害,于泰子于冔还在其堂兄于冕任应天府尹时在其手下做差事,更不可能波及到其他支系。

如果发生了被抄斩的事情,于冕、于泰等亲近家庭应是首当其中,也就不会存在后来于冕上书为父伸冤之事,也不可能官应天府尹。既然子、弟家庭都没有受到抄斩之害,朝廷怎么会绕过亲近不追,反而去查抄于谦家族的其他支系呢,于理不通。

这在明史于谦传上有准确记载。查抄府邸“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子孙没有收到其他伤害,更没有抄斩之说:“成化初,冕赦归,上疏讼冤,得复官赐祭。”“冕,字景瞻,廕授副千户,坐戍龙门。谦冤既雪,并复冕官。自陈不愿武职,改兵部员外郎。居官有干局,累迁至应天府尹。”

3、涉安侯于单有没有于氏后代?

见有个别于氏家谱载:“吾于氏本涉安侯之后……”

考:《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载文:“元朔三年,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亡降汉。夏,四月,丙子,封匈奴太子于单为涉安侯,数月而卒。” 涉安侯于单,匈奴人,是军臣单于的儿子,又称“於单”。 目前涉安侯国国都确切地点今不可考。历史记载于单就国数月后就去世,因没有后代继承,汉代废除了涉安侯国。

另外至于是“于单”或是“於单”尚存异议。

另“安侯”为于定国谥号,或许是为定国之后,“谥安侯”之误写为“涉安侯”。

4、“于禁”非“於禁”

有部分学者和个别人认为三国时期的“于禁”应该是“於禁”之讹,个别网络游戏上还使用了“於禁”称谓。

考:关于“于”和“於”的区别第一条已经解释,本条不赘述。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一说今宁阳县磁窑西太平人,其姓于已经得到共识和无可争议,再考《大唐故游骑将軍守永嘉府右果毅都尉上柱国于府君[賁]墓誌铭并序》记载:“公讳賁,字履谦,東海郯人也。汉丞相于公之後。九代祖禁,魏将軍益寿亭侯。”于賁为唐中宗宰相于惟谦的弟弟,其墓志铭上于禁为东海于公之后,姓氏记载应该不会有错。

因此,不存在“于禁”是“於禁”之讹。

5、家谱里面敕命或者圣旨的是否都是真的?

在诸多于氏旧家谱里面都会出现朝廷给自己家族颁发的敕命或者圣旨,因为历史及古代的刻印条件限制,多以文字记载,以彰显家族之贵,我们可以通过格式、内容和时间进行研判真伪。本条选择几个进行分析,判断不代表任何倾向和所指,仅提供分析思路。

比如:有对于栗磾、于顗、于季友记载了朝廷颁发的圣旨文,开头就是:“奉天承运皇帝,敕(诰)曰:”

姑且不论上图之格式,先内容看:①于栗磾,为北魏早期名将,寿75岁,北魏始国于公元386年,始光三年(426年)九月后,于栗磾因功进封为新城公,加授安南将军。按照这个时间推算,于栗磾出生于公元351年之后,而咸和六年是是东晋皇帝晋成帝司马衍的第一个年号,此时于栗磾还没有出生,更不可能有敕命封赠。②于顗,字元武,河南洛阳人,周隋时期将领,太师于谨之孙,上柱国于寔之子,名将于仲文之弟。元和年号有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汉章帝执政时期,第二次是在唐宪宗执政时期。按照圣旨上的人名考于顗生活在公元530-590年之间,汉元和二年为公元85年,显然是指唐代的元和年间,考官职湖州刺史、大司空、平章事显然是于頔,而不是于顗,但于頔是元和三年(808)入朝,九月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③于季友殿中少监,绛、宋州刺史。尚永昌公主,拜驸马都尉,文宗大和时,为明州刺史,没有做过户部尚书的记载,而其父于頔则于宪宗十年为户部尚书。

考:在中国古代,帝令也不全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历朝历代各有其别:在汉朝:汉制度“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从中我们可以推知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 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绍膺骏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词作开头语的。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皇帝圣旨……”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敕曰、制曰)”八个字出现于圣旨中,始于明朝。

(本文为探讨性文章,不喜勿喷,欢迎大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依据和看法)

(图文整理:于振华、于君才、于欣荣、于之,上述文章及图片材料版权归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经同意引用、转载发布请注明出处,随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权归属属于侵权!)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