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1 14:03:44 | 浏览:1931
喜欢村史和民间故事的老乡,点右上角关注一起探讨
十五里园镇简介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15公里。金堤北侧。辖53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有汉、回、壮、满等族,镇政府驻十五里园村。镇以驻地村得名。
1949年为寿张县六区辖地。1964年为阳谷县十五里园区,1971年为十五里园公社。1984年建立乡政府。1988年改为镇。
镇境内地势平坦,土质为淤土。地下水源丰富。陶城埠干渠贯穿本镇南界,其西北一公里有仰韶文化遗址皇姑冢(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清乾隆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伦故里。阳(谷)张(秋)公路从镇北境通过。
十五里园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系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与张桥自然村同为一村委会。北靠东汪,南邻张桥,西与刘大雪接壤,东与谢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村有一集市,古历二、七、四、九逢集。
据(张氏碑文)。明初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鹄崔村迁此定居。善种蔬菜,良园数亩,且西距寿张镇,东距张秋镇十五里,为交通要道,故命村名为十五里园。
张桥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里许。南邻后王,北靠十五里园,西与闫楼接壤,东与孟堤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口十五里园村委会。
相传,此地原为十五里园村张姓一片良田,土地肥沃,庄稼葱郁。每逢收割之际,派人来此看护,后在此安家。逐渐形成聚落,因村旁有一水沟影响往来,连在沟上建一木桥,村以桥名,故名张桥。
狮子阁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星园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北靠范样镇苑井,南邻前曾。西与闫楼镇高庙接壤,东与范海镇张八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生活渐富,遂建一楼阁,阁前刻一石狮子,取名狮子阁,以为村名。
前曾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北靠狮子阁。南邻大碓臼,西与闫楼镇高庙接壤。东与马楼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相传,元朝曾姓建村,曾姓原在元朝翰林院为官,在此定居后。命村名为曾村。解放后区划变更,曾村划入狮子阁,并同为一行政村。因处狮子阁以南。习称前曾。1960年后。二村行政区划分开,仍沿称前曾。
大碓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北靠范海镇高庙。南邻玄庄,西与北吕接壤,东与前曾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永乐年间。王姓兄弟三人迁居此地,分别建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每人带一件制面工具。老大带堆硾臼窑,老二带碾子,老三带石磨。老大在此立村。以硾臼命村名为大碓臼。
马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与张庄自然村共为一个村委会。北靠范海镇张八。南邻十里井。西与大硾臼接壤。东与张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传。元朝末年,马姓在朝为官,定居此处,建一楼房居住,故命村名为马楼,后因触犯国法,弃楼逃跑。明初,任、杨两姓从山西洪洞迁此落户。因马家楼犹存,仍沿用马楼村名。
张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5 公里。与马楼共为一村委会。北靠范海镇叠路头村,南望胜利村。西靠马楼。东与张秋镇张盘炉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张庄。
北吕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北靠闫楼镇高庙,南邻石庄。西与闫楼镇前双庙苏接壤,东与大硾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此村明朝前为吕姓所建,因村西有一特大白杨树,故名白杨树吕庄,后有潘兴迁居。明初洪武年间,吕、张、苏等姓相继迁此落户,大白杨树死后,改名吕庄。因本乡南边亦有一吕庄,为示区别更名为北吕。
东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里许。北靠崔大丰,南邻谢庄,西与西汪接壤,东与龙王庙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汪氏族谱)。汪姓乃合成公之后,其夫人夜梦白兔。生子有纹在手曰汪,后世为鲁上大夫。食颖川号汪侯。子孙以汪为姓。元朝延祐七年(1320 年)汪姓七十二世迁居张秋,命村名为汪家庄。明后期人口增多。于八十世时,迁此分居两处,以方位称为东汪、西汪。此村居东,称东汪。明隆庆四年(1570年). 吕姓迁入此地。仍沿称东汪。
陈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 公里。北靠吴楼,南邻杨武龙。西与贾庄接壤,东与东八里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民国三十三年修(陈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此处为张秋至寿张的交通要道。为方便来往客商食宿。陈姓于此开一客店,四方乡里皆称为陈家店。后约定成俗,称村名为陈店。
程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北靠崔大丰。南邻龙王庙,西与东汪接壤。东与贾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程氏族谱〉,程氏祖居青州府寿光县,明洪武二年(1369 年)奉旨迁往兖州汶上县,后又迁现粱山县黑虎庙程庄,再迁今址,仍用老家之名称程庄。
贾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牛庄,南邻龙王庙,西与程庄接壤,东与陈店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清乾隆年间修(贾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 年). 贾姓奉旨由北京东南园来山东寿张居官。后辞官定居此地,以姓命村名贾庄。
八里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北靠陈店,南邻张秋镇大李海,西与陈店接壤,东与张秋镇窟窿石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李姓出山西洪洞迁来定居于张秋西部,张秋紧靠运河,时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船只来往不绝。名闻遐迤。该村东距张秋镇八里,故名八里庄。
龙王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贾庄。南邻杨武龙,西与程庄接壤。东与陈店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村原碑文记载,村西有座古庙,称龙王庙,系唐朝所建。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至龙王庙附近定居,村以庙名。称龙王庙。
皇姑冢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北靠赵洼。南邻王坑,西与四棚镇辛庄接壤,东与王天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分张街、叶街两个村委会。村东有皇姑坟为仰韶文化遗址。1978年定为地级文物。并立碑标示。
诙村原名万花集。相传,隋唐之际,此处原是一片森林,人烟稀少,秦王李世民征战遇疾,途经此处。被一少妇营救,并认其幼女为义女。后李世民称帝,来接少妇母女进京,幼女却已病故,遂以臭姑之仪厚葬于此,人称量姑冢。后沿称为村名。
叶街
该村委会,230 户 . 988 人。
张衡
该村委会。450 户。1900 人。
西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北靠赵庄,南邻十五里园,西与火炮王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汪家庄以方位分为东汪、西汪。此村居西。称西汪。
火炮王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北靠王天绪,南邻刘大雪。西与皇姑冢接壤。东与西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四年(1371 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王庄。清初。此村有一人名王振杰,是擀炮能手,四方都称他为擀炮王,日久叫成了村名,后来有人认为擀炮不好,遂易村名为火炮王。
谢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北靠东汪,南邻孟堤口,西与西汪接壤。东与李社头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景寒元年(1450 年)谢姓从本县四棚镇孙谢村迁此定居,命村名为谢庄。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 王姓从梁山县黄河崖迁此落户。曾改名为谢王庄。新中国建立后,又复称谢庄。
李社头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1.5公里。北靠程庄。南邻孟堤口,西与谢庄接壤。东与杨武龙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清初,李姓在此定居后,为祈福免祸。特成立了烧香社去泰安进香,四邻乡里都称他为李社头,日久淹为村名。清末洪秀全起义,该村聚众对抗义军,被义军杀死,居民为防再被杀。改村名为李社头,意为社散而不抗了。后又复称李社头。
杨武龙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二公里。北靠龙王庙。南邻王堤口,西与李社头接壤。东与张秋镇田堤口相连。。
清未杨武龙、杨文龙西人迁此定居,遂以人名命村名为杨武龙。
郭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西距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2 公里。与杨武龙为一个聚落。因郭姓建村故名郭庄。
刘大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北靠火炮王。南邻闫楼,西与王坑接壤。东与十五里园相连。聚落呈正方形。与闫楼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平时爱穿大靴子。世人称他刘大靴。日久成为村名,后讹为刘大雪。
闫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1.5 公里。北靠刘大雪,南邻党后王,西与王坑接壤。东与张桥相连,聚落呈正方形。属刘大雪村委会。。
明末,闫姓由本县闫胡同迁此定居。因当地周围有一圈朽松针灌木丛,即取村名格针寨,后居民认为此名不雅,1950 年遂易村名为闫楼。
王坑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北靠皇姑冢,南邻闫庄,西与枣棵李接壤。东与刘大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王氏碑文记载,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此处紧靠皇姑冢,筑坟时挖了一个大坑。王姓在坑旁建村,遂取村名为王坑。
枣棵李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北靠皇姑冢张街。南邻朱万一,西与寿张镇赵梦俭接壤。东与王坑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李庄,因附近亦有李庄,为避免重名,便以此处枣树多的特点,易村名为枣棵李。
王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3.5 公里。北靠杨武龙,南边金堤。西与盂堤口接壤。东与张秋镇杨堤口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王氏族谱〉。王子璧于明洪武七年(1384 年)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定居。因村靠近金堤路口。故取村名王堤口。
朱万一
位子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1。北靠枣棵李。南邻寿张镇八里庙陈街。西与寿张镇赵梦俭接壤,东与闫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朱化龙、朱万一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朱化龙年长,以人名命村名为朱化龙,朱化龙去世后。又更村名为朱万一。
孟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1.5 公里。北靠李社头。南连金堤。西与张堤口接壤。东与王堤口毗邻。与张堤口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聚落呈正方形。
据(孟氏族谱). 元末明初。孟姓由邹县迁此定居,后业大丁众,住宅增多,形成聚落,因靠近金堤口,故取村名为盂堤口 。
张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1 .5 公里。北靠孟堤口,南连金堤,西与贾垓接壤。东与盂堤口毗邻,聚落呈正方形。属孟堤口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因村靠金堤口,故取村名为张堤口。
闫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 公里。北靠王坑,南隔陶城埠干渠与肖店相望,西与朱万一接壤,东与闫楼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闫氏族谱). 明末清初。闫姓由东北密阳县迁入阳谷十八里处。现闫楼镇闫胡同村定居,后闫氏三世祖又迁此立舍,定村名为闫庄。
后王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1.5 公里。北靠闫楼。南连党店,西与肖店接壤。东与张桥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王姓和党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共建家园。随着人口日增。聚落逐渐连夜一起。前姓党,后姓王,合称党后羊。后又定村名为后王庄。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 后王庄王伧率农民大众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统治。1957年5月1日 ,寿张县人民政府府在村内立王伦故里纪念碑褒扬。
党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闫庄,南连葛堤口,西与闫庄接壤。东与后壬=王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党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当时此地是寿张至张秋的交通要道,行人较多。为便于来往行人食宿,遂开一店,人称党家店,后习为村名。简称党店。
肖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闫庄。南连葛堤口,西与闫庄接壤,东与后王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肖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务农兼管旅店,俗称肖家店,日久成为村名,简称肖店。
贾垓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北靠张堤口,南连金堤,西与田庄接壤,东与张堤口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贾姓一族由山西洪洞迁来,另一族由山东胶东往来,两族携手建村。并建起一个较大的垓子门。遂以此命村名为贾垓。
葛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党店。南连陈堤口。西与八里庙接壤。东与田庄毗邻,聚落呈圆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葛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立村,继有师、仝、徐、曹、解等姓迁居,后诸姓迁走或无嗣,只剩葛姓,因村处金堤口附近,遂易村名为葛堤口。
田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党店,南邻徐那里。西与葛堤口接壤。东与贾垓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田氏家谱),明初,田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村以姓名。故称田庄。不久在村东南建一座寺庙,名为祠胜寺。村名又称寺子田。后复改称田庄。
八里庙郑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5 公里。北靠寿张镇陈街,南连河南省台前县何庄。西与吕街接壤,东与葛堤口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当时此处有座庙,顶上有八龙瓦。故称村名为八龙庙。又因西南距寿张县城八里。故改称八里庙,日久人多分成几条街,此街因由郑姓居住。命村名为人里庙郑街。
陈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葛堤口。南连金堤。西与葛堤口村接壤。东与徐那里毗邻,聚落呈长方形。与徐庄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迁人此地,在金堤旁定居。以姓和堤口命村名为陈堤口。
徐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田庄,南连金堤,西与陈堤口接壤,东与田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属陈堤口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徐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故取名为徐庄。
刘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北靠金堤。南连金堤河,西与陈堤口接壤。东与金堤河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未,刘姓由今台前县孙口乡刘桥迁此择宅建舍。此地荒土岭南有敦大水坑,俗称海子,送命村名为刘海。
玄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 公里。北靠大碓臼。南邻阳(谷)张(秋)公路,西与石庄接壤。东与马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玄、刘、左姓从济南青州府迁此定居。因此处地势低洼,左姓人多,命村名为左洼。明末,刘姓人口增多,又易村名为刘庄。后玄姓人丁兴旺。再更村名为玄庄。
石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北吕。南连陆庄,西与杨庙接壤,东与玄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石氏家谱)。明初永乐年间。石姓由山西平阴府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山村名石庄。
杨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北靠阳(谷)张(秋)公路,南连李寺亭,西与闫楼乡郑杜接壤,东与朱坊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杨氏族谱),明崇镇五年(1632年)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落户于现村南的寇营西北角。后杨姓人口增多,生活殷实,遂在村西盖了一处寺院,并定每年三月三日为庙会,赶庙会者渐多,习称杨家庙,遂更寇营村名为杨庙。
胜利村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北靠张庄。南邻阳(谷)张(秋)公路,西与马楼接壤,东与张秋镇西沙崮堆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1960 年5 月,根据上级逐步移迁滞洪区群众的精神,将王道口、龙王庙二村部分村民迁此定居。命村名为新村。后因县内有多处新村。为示区别。更村名为胜利村。
朱坊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靠陆庄,南邻杨庄,西与杨庙接壤。东与荣庄相连。聚落呈梯形。
相传,此处明朝时称孟洼。因盂姓建村得名。明永乐七年(1409 年),朱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不久。来往客商习称朱家坊子,后为村名。解放后简称朱坊。
陆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 公里。与朱坊为一个村委会。
据〈陆氏族谱〉。陆氏受姓于齐,先是居住南方,地属吴郡,后因北上仕进,遂散落于此定居。经几十代繁衍,聚落逐渐扩大,因本村全部姓陆。故山村名陆庄。
十里井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靠阳(谷) 张(秋)公路,南邻关庄。西与龙庄隔公路相望, 东与范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明前此处有一寺院。掸师长老是当朝皇叔,禁令寺院方圆十里的村民不能修井,吃水只能向寺院汲取,借井横行乡里。一清官将此事奏明皇上,皇上说“罢了”,其意不让上奏。清官故意将“罢”领会成”耙”字,用耙把皇叔耙死,为民除一大害。明洪武初年,山西移民定居在寺的附近,方园十里仅此一井,故定村名为十里井。乡民不忘此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曾重修十里井,并立砖纪念。
李寺亭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靠杨庙。南邻赵洼,西与赵洼接壤,东与朱坊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相传,明前此村称李家洼。因李氏在洼地建村得名。据<王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王、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本村出了一个叫李寺亭的人。忠诚老实。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致使全村居民户户和睦,人人团结,他去世后。村民为表纪念,以他的名字定村名为李寺亭。
荣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隔阳(谷)张(秋)公路与玄庄相望,南邻姬庄。西与朱坊接壤。东与十里井相连,娶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荣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村以姓名,故名荣庄。
范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隔阳(谷)张(秋)公路与马楼相望。南邻孙庄,西与十里井接壤。东与常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范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范庄。
赵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李寺亭,南邻皇姑冢,西与闫楼镇张庄接壤,东与李寺亭相连。聚落呈三角形,
据(赵氏族谱),明永乐三年(1405年),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遇涝常年积水,故以地势和姓命村名赵洼。
孙关
孙关包括常庄、孙庄、关庄三个自然村,总称孙关村委会。
常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北靠范庄。南邻孙庄,西与孙庄接壤。东与张秋镇花园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孙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常庄,南邻关庄。西与官庄接壤,东与关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孙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孙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孙庄。
关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常庄,南邻牛庄,西与孙庄接壤,东与张秋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关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关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关庄。
四合村
四合村由姬庄、杨庄、官庄、吕庄四个自然村组成,共为一个村委会,故名四合村。
杨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吕庄,西与朱坊接壤,东与会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1965年修(杨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入此地建村,以姓取村名为杨庄。
姬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吕庄,西与杨庄接壤,东与官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姬姓乃太古黄帝之后裔,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姬姓祖先战国时居住河南省滑县,后迁居江苏省沛县,由沛县再迁今址,村以姓名,故名姬庄。
官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崔大丰,西与姬庄接壤,东与罗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地,村以姓名。故名官庄。。
吕庄
位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2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姬庄,南邻小营葛。西与,杨庄接壤东与会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民国二十五年修(吕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吕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姓取村名为吕庄。
罗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 5 公里。北靠官庄,南邻崔大丰,西与官庄接壤。东与牛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末崇祯年间,罗姓由今闫楼镇罗海村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称罗庄。
牛吴村
牛吴村由牛庄、吴楼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故名牛吴村。
牛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关庄,南邻贾庄,西与罗庄接壤,东与吴楼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牛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称牛庄。因和吴楼同属一村委会,且距离较近。当地习称牛吴。
吴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北靠牛庄,南邻陈店。西与牛庄接壤,东与张秋镇相连。聚落形状不规则。
明初洪武年间,吴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家境逐渐殷实。兄弟三人各盖一土楼,取村名吴家楼,后简称吴楼。因和牛庄同属一个村委会,且距离较近。当地习称牛吴。
崔大丰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靠罗庄,南邻东汪,西与小营葛接壤。东与牛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民国二十五年修(崔氏族谱)记载。明万历二年(1574 年), 吕、夏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吕夏庄。清康熙元年(1662 年),崔姓世隆号大丰,从东阿县大林崔庄迁此落户。后夏姓无嗣。吕姓人丁亦不旺。崔姓遂以人名更吕夏庄为崔大丰。
小营葛
位于阳谷县城东郊。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靠吕庄,南邻王天绪,西与赵洼接壤,东与崔大丰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元朝初年,世祖忽必烈,为加强战备,派一营兵在此驻防,头领姓肖,人们习称此处为肖营,后约定俗成,遂为地名。明初洪武年间,葛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在肖营地名下加一葛字,取村名肖营葛。后讹为小营葛。
王天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里许。北靠小营葛,南邻赵庄。西与皇姑冢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村委会包括赵庄自然村。
据1892 年修(王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王姓从汶上县迁此定居。因人品高尚,忠厚老实,乡里皆称王老实,故定村名王实在。后国王天绪,发扬祖宗美信。办事公道,肋人为乐,德高望重。誉满乡里。村民遂命村名王实在为王天绪。
赵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里许。北靠王天绪。南邻西汪,西与火炮王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与王天绪为一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赵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赵庄。
本书来源史书和互联网,文中数据均以当时为准!
整理不易,望老乡们多多传阅指正!谢谢!
聊城的老乡们看完记得关注我哦! 更多精彩等着你
知扉出处:为学心难满,知君更掩扉-送欧阳衮归闽中-全唐诗“知扉”选自唐诗,这句诗传达出了诗人求学若渴的心情,对待学问要学会不知足,这样方能获得进步。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家岚出处: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馀家-商山麻涧-全唐诗“家岚”选自唐诗,这句诗的意思是: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雨宁,其本义与“风调雨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风雨均匀、适度,天下安宁,故而用作人名,寓意着宝宝一生顺风顺水,福寿康宁。子野其实是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的字,用作人名,寓意着宝宝多才多艺,有野心、有抱负。
迎字作为动词,用在名字中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山则给人稳重可靠的感觉。婉清婉清,出自《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字一直给人一种温柔秀雅的感觉,而诗中的清则是形容眼睛的美,故而给女孩起名“婉清”既寓意温婉端庄、内外兼修的大家闺秀,亦有昂扬向上的气质,并不是只有柔美。
三、开家特色小吃店对于农村市场来说,不需要什么高大上,需要的是实惠,因此,可以选择在农村集镇上人流量大的地方,开一家小吃店,比如像贵州的牛肉粉、羊肉粉、豆花面、肠旺面、豆浆油条、包子馒头、蒸饺、水饺、馄饨等小卖店,对于消费者来说,花费不大还还实惠。
对于孩子的名字这件事情想必是很多父母十分重视的,因为名字是人一生的标志,代表着人的形象。免费取名网提供输入姓氏自动取名免费:wwwchahaomingcom
周姓男孩输入姓氏自动取名100分工具:wwwchahaomingcom
中国最有诗意的10个姓氏第一名:姬黄帝诞生在“姬”河边,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
中国最吉利最好听的10个姓氏1、钱。
中国最倒霉的10个姓氏1、吴。
下面是小编为各位女宝宝们整理的:李月仙、李伊萱、李瑾媛等等好名字,更多的名字推荐建议阅读这篇“李姓女孩名字输入姓氏自动取名免费”,希望能帮助到你。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会十分认真的,不惜耗费众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求取一个好听的有内涵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