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聊城莘县柿子园:33个村姓氏、建村史、村名由来简介……

2023-01-18 19:28:29 1871

摘要:配图柿子园乡驻地在柿子园村西,乡以柿子园冠名,乡驻地位于县城南30 公里处。乡下设5 个管区,辖33 个行政村。民国时期,朝城县下设6 个区,后调为5 个区,柿子园区是其三区之一镇。1950 年柿子园属朝城县一区。1956 年,柿子园划归范...

配图

柿子园乡驻地在柿子园村西,乡以柿子园冠名,乡驻地位于县城南30 公里处。乡下设5 个管区,辖33 个行政村。民国时期,朝城县下设6 个区,后调为5 个区,柿子园区是其三区之一镇。1950 年柿子园属朝城县一区。1956 年,柿子园划归范县。1964 年,柿子园划归莘县,属王庄集区,1971年撤13 个区建21 个公社,柿子园公社是8 个新建公社之一,1984 年撒公社设乡镇,柿子园乡是全县28 个乡镇之一,2001年乡镇合并并后,柿子园乡是全县22 个乡镇之一。

柿子园 明永乐年间,燕、董、霍、夏四姓由山西洪洞县迂此定居,因村前有个大柿子园而得名。

两幌庄 明永乐年间,谢亮恍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此人武艺高超,远近闻名,人们遂称他居住的村庄为“亮恍庄”,后演变为“两幌庄”,

谢 庄 明永乐年间,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谢庄。

宁 庄 明末,郭姓由南面郭海迁此立村,取村名郭庄。民国二十五年,宁兴无在济南府任处长职务,为本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村中遂公议将村名改为宁庄。

逯 庄 明永乐年间,逮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违庄。尹、张二姓随后迁入,村名未改。

北部庄 明末,郭姓由南面郭海村迁来,定居在朝城西南12 里处,人称“十二里大郭庄”,1971年改称北郭庄,

商 庄 明代之前,商姓祖居于此,村名商庄。明永乐年间,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村名未改。

田 海 明永乐年间,田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北有大河沟,人称田海。

戏 楼 此处地形很洼,是一片空旷地。明清时期,田海的赵姓和柿子园的蒋姓人家常在过年时在此搭台唱戏。起初搭临时戏台,后来建起了可长久使用的戏楼。 时间一久,赵、蒋两姓便干脆在此建房立村,人们习称此村为戏楼。

雷庄 明永乐年间,雷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各立一村,分称东雷庄、西雷庄、后雷庄。

王顺廷 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旁有条壕沟,人称此村为王海子。清初,村中出了个习武之人叫王顺廷,他武功高强,名扬四乡,人们遂称此村为“王顺廷庄”,简称王顺廷。

张大庙 唐天宝年间,为防安禄山叛军加害,百忍堂张姓的一支由寿张逃至朝城南泰山奶奶庙避居,后浙发展成村。因该村的泰山奶奶庙在当地以大闻名,有“大庙”之称。张姓立村后,人们便称该村为“张大庙”,该村现有王、田、张、郭、谢5 姓。与张大庙张氏同期迁居今莘县境内的还有19 个村,即朝城镇西关、十二里庙、张寨乡张庄、尚庄、南杨庄、观城镇东街、岳坊、大吕海、大张家镇东吴庄、古城镇三里营、北丁庄、王庄集乡朱村、崔庄、罗海、韩庄店东街、后街、柿子园乡张庄、十王庙侯行与李行。(百忍堂张氏由来见张寨乡“张庄”)

后 集 明永乐年间,夏、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前面的柿子园村有集市,集市的部分市场渐渐扩展到该村,人们遂称此村为后集。

郑 庄 明永乐年间,郑、白、张、王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郑姓在西面立村,村名郑庄,其他姓在东面立村,村名“保安寨”,有确保平安之义。正统十四年(1449 年) ,两村合并,统称郑庄。清乾隆年间,张姓从郑庄迁出,在村南1 里处另立新村,村名张庄。

崔 庄 明永乐年间,崔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崔庄。

孟 海 明永乐年间,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前有金线河,村中水源丰富,人称孟海。

曾 桥 明永乐年间,曾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金线河畔定居,并在河上修桥一座,人称曾家桥,简称曾桥。张姓迁入后,村名未改。

吴 海 明永乐年间,吴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前有水沟,故人称吴海。

南郭庄 明末,郭姓由郭海村迁此定居,因村西有座庙叫周庙,故人称“周庙郭庄”。清末简称郭庄,1971年更名为南郭庄

吕 楼 明永乐年间,吕、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吕姓盖有小楼一座,故人皆以吕家楼称之,后简称吕楼。

孙 桥 明永乐年间,孙姓二户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在一条东西小河的两岸,中间有桥相通。后来渐渐发展为两个村,分称前、后孙桥。

连 庄 明永乐年间,连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取村名连庄,一直只有一户人家。1982 年因建窑厂需要,连姓随女儿搬迁至郭炉村,连庄消失

富寒庄 明永乐年间,富、徐、李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富姓人多,且家大业大,人们戏称该村为富豪庄,久而成为村名。

赵 海 此村原为康王庄,经过元末战乱,村中住户已寥寥无几。明初,赵姓由濮州城东赵家庄迁人。后来赵姓中有人做了官,加之村外有壕沟,人们称此村为赵家海子,简称赵海。

郭 炉 明永乐年间,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打铁为业,人们遂称该村为郭炉。

堰里铺 明永乐年间,范、王、史、冯、赵5姓由山西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南有金线河,为防河水泛滥,村民们在村外修筑了一条围村土堰;又因此处紧靠大路,村中多店铺,人们便称该村为堰里铺。全村分为堰东街、堰西街、堰后街三个行政单位

贺 庄 明永乐年间,贺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贺庄。

寻 庄 明永乐年间,寻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寻庄。渍初,高姓由范县张庄汪此另立一村,取村名高庄。1958 年,高庄并人寻庄。

十王庙 明洪武年间,有10 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为10 个村,村名分别为杨行、李行、刘口、陈行、范行、赵行、苏行`侯行、吴行、翟行。此地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庙,庙中塑有10 位大王神像,人称十王庙,后来人们遂将十王庙作为这10 个村的统称,10 个村经过长期分化组合,最后形成了6 个行政村:刘口、范行、赵行、侯行、李行、杨行。

王 观 此地原有一座古庙,庙中钟上铸有“庵观寺”字样。此庙的规模在十里八乡首屈七指,人们皆称其为“大观”。明洪武年间,邵、薛、董、段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王观,后分为前王观和后王观。

李化雨 明永乐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种菜为业,人称“菜庄”,清康熙年间改称李庄。后来,村中出了个叫李化雨的商人,生意兴隆,名闻数省,人们遂称此村为“李化雨村”,简称李化雨。

明永乐年间,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于陈堂旁边,人称袁堂。

陈 堂 明永乐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予一庙堂西侧,人称陈堂。

大 井 清乾隆年间,寿张人王伦起兵反抗官府,攻人县城,杀知县沈济义等,又连陷阳谷、堂邑诸县,截断了运河粮道。清廷派兵迫剿,王伦曾在柿子园一带驻扎为便于藏兵,他命部下挖了一个一亩二分地大的大井,上面加盖。留有气孔。后来,位于井旁之村便更名为“大井”。

王绳庄 明永乐年间,王洪昌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打绳为业,人称王绳庄。

赵庄 明永乐年间,赵艺丙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赵庄。

寇 庄 明洪武年间,这里有个村庄叫桃花村。明成祖朱埭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村中人绝。:永乐年间,寇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改村名为寇庄。

尤 坊明永乐年间,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开馍馍作坊为业,人称尤坊。

段吉楼 明初,段、吉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建有楼房,人们习称该村为段吉楼。村中现有李、殷2 姓,

后弯堤 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秦皇堤拐弯处立村。因前面已有一个弯堤村(今属古城镇) ,人称该村为后弯堤。

刘 墩 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古烟墩遗址东西两侧分立二村,村名为东刘墩、西刘墩。另一种说法是此地柳树墩子很多,旧时有村庄叫柳树墩刘姓迁来后,谐音将柳墩写作刘墩。

@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纰漏或不正之处,望老乡们谅解,可在文末右下角留言处指正或补充!谢谢

@聊城村村通,掘民俗风情,记录城镇。老乡们对我们的关注是最大的鼓励!谢谢!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