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侯马小里村郭氏,考科举、办学堂,宗谱中彰显着文化魅力(一)

2023-01-18 19:10:23 2274

摘要:小里村东门牌楼 德高谱圆每一个姓氏,每一族人群,都有她的来龙去脉,都有她的前世今生。侯马市小里村郭氏,曾是这里的名门望族。他们考科举,博功名,修祠堂,续家谱,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其祠堂原来存有皇帝赐赏的半幅銮驾,门前一副楹联:“林宗学问表...

小里村东门牌楼

德高谱圆

每一个姓氏,每一族人群,都有她的来龙去脉,都有她的前世今生。侯马市小里村郭氏,曾是这里的名门望族。他们考科举,博功名,修祠堂,续家谱,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其祠堂原来存有皇帝赐赏的半幅銮驾,门前一副楹联:“林宗学问表东汉,汾阳功辉冠西唐”。古唐国在襄汾、翼城一代,西唐即曲沃、侯马地区。家谱晓谕世人,小里郭氏是东汉林宗一脉,其祖庭在山西介休。

上世纪六十年代,祠堂、家谱这些传统文化,被冠以“封、资、修黑货”和“旧文化余孽”罪名。祠堂拆了,家谱也毁了。盛世之初,当郭氏后人决心重续家谱,以光门庭时,主持人郭长泰却十分犯愁。他从陈年老屋中翻腾出一本损毁参半的黄残旧卷,其中有祖次世系表,郭氏支脉居寓略图,附七世、八世、九世、十世之茔位图。他将世族支系续至二十二世,旁系续至二十世,构成了小里村一支较完整的郭氏宗谱。此谱证实,该族于明朝早期从介休迁来侯马,迁徙的领队是始祖郭原。到郭长泰这一代,已是二十世,加上在堂的孙子、孙女,已经二十二代了。可从始祖郭原到四世祖郭富贤,大约近百年的时间,兴许因家谱早已失传,兴许因旧卷造成损毁,该段家谱已很难补充,很多往事也难见端底。有幸的是祖德光大,福荫乡里,先人的业绩早在《县志》彰显,在青史留名。另从祖茔中清理出两块墓志铭,恰好对族谱提供了佐证。更值得高兴的是,民间墓志铭多为三、四百字,而十七世祖郭洁五的墓志铭,一块430X700厘米的戴石龛上,镌刻着上千字的蝌蚪文,列出六代人名。另一块郭天奇的墓志铭,600X600厘米的石版,也有六百余字,列出七代人名。这无疑对族谱做了丰富的补充。这样,一部传承了六百余年的郭氏家谱,从四世至二十二世,已基本续圆。

先人当时从介休顺汾河南下,来到草木葱茏的汾河湾,进行过精心的选择。古时“逐水草而居”,取水容易,舟楫便利。汾河湾向阳避风,雨量充沛,先人依崖碹窑,依滩造田,在这里安居下来。后来泥沙经年累月的沉积,侵袭了这里的田园,他们又迁徙崖上,盖起砖瓦楼舍。郭氏秉承着农耕传家,经商聚财,入仕布德,诗书传家的理念,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从事着农耕生产。对于子女,则要求读书济世,攀缘科举,大比之年,搏取功名。在郭洁五的墓志铭中,提到的举人一名,贡生四名,庠生二名,廪生一名。

小里郭氏后裔枝繁叶茂,现仍有人丁三百余口,按先祖的六个支系,六个片区的格局传承了下来。盛世的欢乐与荣光,乱世的凄惨与悲凉,先人将六百年的生活浓缩于墓志铭或家谱中;古老的世俗风情,丰厚的文化积淀,在《县志》上,在家谱中,在墓志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厚重文化,古香古韵,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徜徉其间,可谓喜在其中,悲在其中,感悟在其中。

里邑望族

“里”的设置源于北魏,时有“五临一里,五里一党”之记载。明清时基层仍然称“里”,曲沃县时有三十六里,是类似于乡的基层政府。族谱称郭氏“里邑望族”,即为乡间望族之意。侯马历来隶属曲沃县,经查明宣德至清道光年间的《曲沃县志》,发现《县志》对郭氏先人已有诸多记述:郭清,任陕西隆德知县,他“廉洁自失,有悬鱼酌水之风,轸念民艰,抚绥曲至”;郭允升,任潍坊教谕,他“日聚诸生,请求姓名文章之业,教敦实行。潍人称山右夫子,后以疾卒,潍士扶柩泣送者数百人”;族谱称九世祖偕芳,“于东门外择地建庭楼院三座,缔造经营无不合宜”;称九世祖绍芳为“邑庠生善文学兼守御。崇祯年间,避流寇乱,独建南北城门楼,立文昌祠。又纠合众筑起东堡,建立圣庙,以保平安”;称十三世祖友膺为“岁贡生,善书,至今邻村中犹见墨迹不少”;在郭洁五墓志铭中,曾有“在楚经商”片言;在郭天奇墓志铭中,称他“常往来于雍、豫间,雍、豫人犹能通也”;这里记述了族人的历史业绩及经商活动,正是在经商财力的支撑下,郭氏才有能力修庭院,筑东堡,立祠堂,建庙宇。

从十四世祖到十五世祖,其兄弟七人中亡故三人,小辈中又亡故两人。同族中短期内这么多人死亡,可能与光绪三年的自然灾害有关。《山西通史大事编年》载:光绪三年“山西大旱,饥荒空前,树皮草根,掘剥殆尽。道殣相望,饿殍(piao)遍野,赤地千里,山枯川竭。”族谱简要列出三人亡故,其实是一种无言的泣诉。

郭氏家族如无男子继承祖业,习惯作法是从族兄或族弟中“过继”一子,以继门庭。以女招婿为子者几乎绝见。

从明宣德到清道光年间,荣登《县志》的族人达二十七人,有知府、知县、县丞、吏目、训导,还有卫指挥史、都指挥史、武略将军和辰常守备等武职官员。

近代有较大影响者,当属族人郭春朴,他随解放军南征北战,后来转业到天津,任天津商业局局长。郭笃生1926年筹措银元三千元,在村西冥王庙创办汾川高级小学,积极为国家培养人才。该小学当时是唯一的一所乡村学校,解放后与侯马路西小学合并,成为今天的路西小学。郭笃生儿子郭东蓠,十几岁时参加八路军,后来随军南下,转业后在上海市话剧学院任领导职务。郭守弟曾担任某部队野战医院院长,61400医院领导,转业后到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任职,从领导岗位离休。

三门峡虢国墓博物馆

追根溯源

郭氏的祖地和得姓,郭子仪53世孙、山西社会科学副研究员、“山西郭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郭世科先生撰文:“古时的人群约分为三类:贵族、百工和庶人。贵族最先有姓氏;‘百工’是掌握技艺的侍者,后来逐渐渗透到基层政治层面,沦为‘百官大人之族’,随了‘主人’或‘职业’之姓;庶民多为奴隶,专供奴役和服务,无需交流,没有姓氏。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大动荡、大分化,庶民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了交流的机会,才开始有姓氏”。《风俗通义校释》云:“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地,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职”。

郭氏得姓的主流是“氏于国”,但却显得异常凄惨。晋献公二十二年,用荀息假虞灭虢之计,灭亡虢国,回师时又灭亡虞国。六十一年后,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讨伐潞狄凯旋而归,“晋侯赏桓子(荀林父)以狄臣千室,赏士伯(士会)以瓜衍之县”。《山西历史地名录》称:“瓜衍县,春秋县名”。《春秋舆图》称“瓜衍城在孝义县北十里……今名大虢城,小虢城”。 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载:“虢城在孝义县北十里,本瓜城也”。

古汉字字形复杂,但含义简单,且常为一音多义。“瓜衍”即为虢人繁衍之意。《太平寰宇记》载:“汾州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居之”。《汾州府志》载:“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置瓜衍县。”《山西通志》、《汾阳府志》、《汾阳县志》、《孝义县志》均有类似的纪载。虢、虞两城的遗址,在今汾阳与离石的交界处,至今古迹犹存,汾阳南部距城二十里之虢城,即为古代的“瓜衍”古城,虞城在其正东五里处。

郭氏得姓,正是从国家被灭,国人被迁,由“虢”演变为“郭”而来。至今,这里仍有三个郭家庄,还有大虢城、小虢城、孝臣村、爱子村、郭太尉村及郭社、郭栅等村名,村内郭氏众多。在民间还发现多种版本的《郭氏族谱》,多块郭氏石碑和墓志铭。郭世科先生编辑的《汾阳郭氏郭村支谱》,已于2004年出版。该谱被认为“世系分明,考证翔实”。谱中纪录了诸多郭氏后裔辗转播迁的实例:郭子仪34世孙郭士维第三子郭承先为进士,在孝义吕居堡教书多年,遂由汾阳郭村迁出,落户吕居堡;明天启年间,子仪公41世孙郭登昌父子迁居交口县花寨,清代时50世孙郭光祥兄弟由花寨又迁回汾阳。现吕居堡和花寨两村的郭氏仍为大族,人口占两村的大半数。明《郭氏族谱序》载:唐太子太师颜真卿为郭子仪父亲郭敬之写的碑文称:“其先盖出周王虢叔,虢或郭因而氏焉。”“郭氏得姓自周虢叔,林宗振汉,子仪鸣唐,太原汾州著望天下”。汾阳宗祠庙的楹联是:“功封虢叔家声远,威重汾阳世泽长”。这一切均说明,郭氏的祖地是汾阳,得姓也在汾阳。

中华始祖虢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