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1 14:46:33 | 浏览:887
建国后国家一个推行了二次简化字尤其是在1977年二次简化字的时候.如【戴姓】改为【代姓】,萧姓改为肖姓,辨姓、辩姓改为弁姓或卞姓 改板酆改丰改八 改干改强等。后来在1986年二简化废除,启用新的简化字总表,但国家并没有将原先强行简化的姓氏更改回来,必须由本人自己改回,故继续出现了代,付,肖等姓氏。
从1977年使用到1986年废除,代字代替戴使用了九年。后来人口普查时,由于部分统计人员水平低。和部分宗亲书写方便,则继续使用了【代姓】。而1977年后出生的人,不懂得其中的缘由,也继续使用;从而形成了今天戴和代混乱的局面。
戴氏在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台湾等省的戴姓,比其它省宗亲要好的多,不会把姓“戴”错写成“代”字,一些宗亲群里每天都有人辩论戴与代的问题,历史上没有代姓只有戴姓,这种错误是近几年图方便的戴姓人造成,才使戴氏人口排名逐年靠后。
百家姓当中没有肖姓、付姓、闫姓、代姓的座次,而将其人口归结于萧、傅、阎、戴等姓氏,说他们是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这是不公允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志已经明文规定,废止了一批不规范简化字的使用,上述姓氏用字就属此例。萧有708万,傅有612万,阎有492万、戴有468万人口,这包括了肖、付、闫、代的人口,因而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用“代”字的各宗亲,或者下一代起名时候一定要更改为“戴”以免误导自己的晚辈。
二次简化字表
“ 张巨龄:2010年的6月29日,我的题为《姓氏:“萧”非“肖”,“傅”非“付”》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引起许多读者关注。甚至有被户籍部门“肖”(音“xio”,无“xio”之音)过了的“萧”姓读者来信,对于户口和身份证姓氏用字的误书给他带来的麻烦等表示忧虑,并诉求解决的办法。
但是,综观至今,不但“萧”“肖”与“傅”“付”滥用者,仍旧不断。还有像“戴”“代”相混,“蓝”“兰”误用等在内的,胡乱改掉他人姓氏,甚至本人不谙其源,误入别家祖宗之门的,竟至俯拾即是。这实在使我忍不住要再做一番研讨了!
“戴”,初为“子”姓,相传是商汤的后裔。汉族此氏,望出广陵、清河等地,后迁至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据《姓氏考略》引述《元和姓纂》的话说:“戴”之为姓,是“戴公之后”的事。“戴”,是春秋时期宋国君主仲衍的第十一位继承者——“撝”的谥号。其后人以此为姓,而“撝”,也就成了“戴”姓的始祖。这样看来,“戴”氏的绵延,至今总要有2800余年的历史了。此外,宋朝戴埴(音zh)所著的《鼠璞》一书里曾说道:“殷民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这是说,当万民拥戴、政通人和的时代,一些非“子”姓之人,感以功德“义气”,而自愿归于此姓。这乃是“戴”姓族源的另一说。据有关数据显示,宋朝时,“戴”氏有11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15﹪,排在所有姓氏的第107位。至明朝,则占到人口的0.4﹪,有37万,排到了第65位。现今之“戴”氏,遍布海内外,有430万人之众,已跃居中华姓氏之第57位,成为颇为可观的不小姓氏之一。
1996年,“世界戴氏宗亲会”在马尼拉成立,至今已举行了6次认祖归宗大会,对于联络海内外戴氏华人的骨肉之情,以及向世界宣扬中华文明而起的作用,可谓史所鲜有!
“代”,与之不是同源的姓氏。起初,它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故地在今河北蔚县。其国君后为赵襄子所杀。他的后人即以国名为姓,有怀情于旧的意思在。与“戴”相比,“代”属罕见之姓。据笔者查阅,在《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编,商务印书馆1921年印行)里,收录的“戴”姓之人,有164位,而“代”,只收了“代渊”和“代善”两人。其中的“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爱新觉罗·代善”的省略称呼。由此可知,这个“代善”的“代”,实在也不是个姓氏用字。
“戴”“代”混淆,或有人误以为“代”是“戴”的简化。一方面,是大多数使用者不知它们的源出不同;另一方面,恐怕是受了1977年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简称《方案(草案)》)的影响。《方案(草案)》曾主观地将“戴”简化为“代”,但那是“文化革命”中,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受到干扰、破坏后的产物。所以,早在1986年,这个《方案(草案)》就被废止,而不准再行使用了。
”
律师:“之前,最高院公布了“北雁云依”姓名权案。虽然这是一件起姓名的小案,但一路惊动了省高法、最高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罕见地通过释法一锤定音。此案的价值在于划定了孩子姓名不能瞎取的红线。法院认可不予登记孩子的花样名称,不是基于公安机关的内部规章,而是基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释法。根据该释法,公民行使姓名权,可以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这就为我们戴氏家族将由于文字简化使用的“代”姓改为原百家姓中的“戴”提供了法律依据。大家公知,历史上就没有“代”姓,只有“戴”姓。由于70、80年代使用简化文字等原因,将戴简化为代,因此根据这个案例,我们戴家后代可以以爷爷的戴姓,将“代”姓改为本源“戴”姓。如果各地公安机关不予受理将“代”改为“戴”行或不同意更改,我们戴家人可以据此诉讼。其实,基于同样原因,其他姓氏,如“肖”改为“萧”姓,完全可以。"
中华文化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国有48处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其中47处的自然特色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现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特色第二大国。这些由祖辈们用血汗与智慧创造出的文化奇迹,不断地让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
中国姓氏日语读法(常见姓氏100+非常见姓氏82+复姓7)注:1李 り ri“1”为编号;“李”为中国汉字;“り”为日语假名;“ri”为日语的罗马输入。 【最常见中国百家姓】1李 り ri2王 おう ou3张 ちょう chou4刘 りゅう
王姓,从百家姓的人口,仅次于李之后,位于第二位,无论是《百家姓》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还是俗话的“张王李赵遍地刘”,王姓都位列前茅。可郁闷的是,尽管他们这个光辉的姓氏,可以介绍出数不胜数的各界出类拔萃的名人来,如王昭君、王羲之、王献之、王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黄勇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的形状是像斧头那样的一种兵器,这种兵器叫做钺(yuè)。喜欢看中国古代战争片的人,应该对这种武器不陌生。使用斧头和钺的方法,是砍和劈为主。中世纪的北欧海盗,喜欢用斧头上战场,威力很大。在中国,正规军队貌似很少用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张姓是中国三大姓氏之一,在人口排行榜上稳居第三位,集中分布在中原、华北地区和四川。当代张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4%,总人口大约有8960万,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之一。 得姓始祖张挥,姬姓,名挥,时称挥公。上古时期黄帝之孙,少
黄姓源于古黄国,系承陆终。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黄姓名列第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3%,分布很广,尤以江南地区最为集中。在黄姓发展史,上,汉魏之际的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的显赫望族。这支黄姓宗族,代为冠
周姓主要源自:姬姓得姓始祖:后稷、周昌、姬昌或姬旦郡望堂号:汝南、陈留;爱莲堂、细柳堂周氏图腾释义【释义】这个图腾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传说。周人的始祖弃刚出生时,他的母亲以为不吉祥,把他丢弃在冰上,被一只大鸟所救才得以不死,他的母亲感到
游线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发源地)(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周姓发源地——周武王建立阁朝之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4000多年前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地方,也是周姓的发源地之一。现在这里还有西周时的丰镐遗址,把我们的思绪带回远古的时光。丰
中华姓氏丨陈姓 原创: 圣轩文创 C百家姓姓氏概况陈姓人口遍布世界,在东南亚诸国尤为不少。但究竟分布如何,至今尚无数据可查。国内多次统计,陈姓人口有七千多万,百家姓中排第五。姓氏起源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
黑龙江是我国最北部的省份,天气寒冷,常住人口3185万人,GDP为13698亿元。黑龙江省这3000多万人中,有哪些姓氏人口较大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前10位的姓氏吧:1、王姓:王姓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在黑龙江也是最多的姓氏。王姓起源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据专家们考证,伏羲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姓氏的人。据《楚辞》记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迄今为止,中华姓氏已经产生了2.2万多个。尚在使用的姓氏只有约5600个。但常见姓氏中,这5个姓氏却从未衰落过!一 李
赵 姓 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姓氏起源其起源有三: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