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说家谱:分清6种始祖,确认萧氏本根

2023-02-01 14:49:43 933

摘要:在萧氏文化研究中,人们一致认同萧叔大心是得姓始祖,而在清理世系时,又通常只清理到萧何,或者远及于黄帝。但是,在选择祖像赞时,又往往上及伏羲,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可是,在说到萧姓第一人时,又不得不说到萧孟亏,但却又不把他作为得姓始祖,故从来没...


在萧氏文化研究中,人们一致认同萧叔大心是得姓始祖,而在清理世系时,又通常只清理到萧何,或者远及于黄帝。但是,在选择祖像赞时,又往往上及伏羲,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可是,在说到萧姓第一人时,又不得不说到萧孟亏,但却又不把他作为得姓始祖,故从来没有把世系清理到萧孟亏的,个中原因自然复杂,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就是第一个为萧氏清理世系的人没有清理到萧孟亏。以前曾有过讨论,最后定在了萧叔大心为得姓始祖。事实上,这是因为混淆了始祖类型的原故。

根据姓氏文化常识,始祖有以下六类,这本是谱界常识,这六类祖先即:

一、血缘始祖

这是指一个姓氏在未得本姓之前实际存在的祖先,通常由得姓始祖的祖先向上追溯到远古如中国追溯即到三皇五帝时期的黄帝、神农等作为血缘上的祖先,这就是所谓的“炎黄子孙”,现在更有河北所立“三祖堂”,供黄帝、神农、蚩尤三位中华始祖,因而国家的正式文件一般不再只提“炎黄子孙”以强调中华民族的多源祖先。从文化认知的层面看,这类血缘祖先都是对后世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先祖,但其子孙所开创的姓氏则往往很多,我们可以用“姓群”来表达,因而并不一定就与血缘始祖为同一“姓”氏。

二、得姓始祖

这即指某一个姓氏最初取这个姓氏(得姓)或者说是最初能够说明是这个姓氏起源的祖先,这个姓氏在最初可能是姓,在后来可能是氏,再后来还可能是姓和氏的统一,或者是姓与氏分开的。以此为尺度,萧氏的得姓始祖肯定应该是萧孟亏,因为目前所见的文献,他是第一个使用“萧”为姓氏的人,尽管我们知道在他之前有“萧”地有“萧”人,不然他不可能“封于萧”,但遗憾的是目前在文献上并未发现有比他更早的萧姓之人,地下考古目前也没有发现,在没有新证据之前,只能如此坚信他是第一人,因而是得姓始祖。更为遗憾的还有:萧氏没有清理出以他为始祖的远古世系。自然,这是遗憾,但却也无可奈何。不过,无可奈何,并不能不加以承认。

三、开代始祖

这是指一个姓氏以之作为最先开始进行世系历史记载的祖先,自然,从现代家谱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姓和氏是合为一体的“姓”,以他为始祖的世系即是我们所称的开代世系。这样,中华萧氏的世系,一般都清理至萧叔大心,所以萧叔大心就成了中华萧氏的开代始祖。不过,在一些少数民族的萧姓,因为原来并不以萧为姓,在其初始姓萧之时,仍然有自己清晰的世系,其中有的是根据父子连名制记载的,自然有其自己的开代始祖。

四、支系始祖(又称为宗系始祖,有的则称为开基祖)

这是指不同支系族宗所追溯的本支初始祖先,一般地称为宗亲(按年龄也有称为宗弟等的),同一支祖所传的即被称为房亲。在中华萧氏家谱中,往往有多个层次,第一层次即都追溯到萧何,第二个层次就是追溯到大三房,第三个层次则有多种表现,如霁公、霖公、觉公、岑公等,都属于族谱中世系图表所记载的从现在到有世系可“确考”的祖先。不过,还有第四、第五、甚至第六个个层次。应该注意的是,在支系始祖同时又是始迁祖时,则应以始迁祖概念为准。以各支系始祖为起点的世系事实上是现代家谱中的主要世系,也称宗系世系,像中华萧氏一菊公世系等即是此类情形。

五、迁入始祖(又称为始迁祖)

这通常是指一般族谱中所记载的最开始迁入某地开宗立派的祖先,也可以说是一般支谱所记载的祖先。

六、精神始祖(又称为文化始祖)

这通常是指精神文化领域所承认的先祖。一般来说,精神始祖是以各支系世系精神财富的形式出现的,可以说是同姓者的共同财富。不过应注意,精神始祖根据其历史时间的长短及影响力大小,在一个姓氏中被尊为始祖的范围是有所不同的,像中华萧氏在总体上承认萧何为总支系的始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而各支系也有自己的精神始祖,但这已经与开基祖多所统一。

不难看出,始祖,虽然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最开始的祖先、姓氏始祖则是特指某一个姓氏的先祖。但狭义地说,我们应该分清血缘始祖、得姓始祖、开代始祖、支(宗)系始祖、精神始祖、迁入始祖等不同的祖先概念,从而确认我们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始祖的概念。因为修谱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伦序分明、世系分明,达到不混宗乱祖的目标,尤其是对宗系始祖的认定与区分更应引起重视,现在的串宗(近而相串)、混宗(似而相混)、乱宗(编造祖系,无中生有)、错宗(张冠李戴)、冒宗(背祖认他)、滥宗(颠三倒四)等现象(萧氏谱中的此类现象,萧晓山先生的《湖北萧氏统谱·源流卷》中多以注释的形式有所指证),其实就是没有分清各类始祖所至,自然也就达不到“敬宗尊祖”的目标。


说家谱:萧氏6种始祖的所指及其内在关系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要分清6种始祖以确认萧氏本根,这六种始祖即血缘始祖、得姓始祖、开代始祖、支系始祖(又称为宗系始祖,有的则称为开基祖)、迁入始祖(又称为始迁祖)、精神始祖(又称为文化始祖)等,并且说明了在修谱过程中的串宗(近而相串)、混宗(似而相混)、乱宗(编造祖系,无中生有)、错宗(张冠李戴)、冒宗(背祖认他)、滥宗(颠三倒四)等现象,说明分清六类祖先的确很重要。现继续就此进行分析。

首先,应把精神始祖与血缘始祖等明确地区分开来。精神始祖是一种信仰上的问题,或许与血缘祖、与开基祖等根本没有关系。比如,中华萧氏中,有从外姓改为萧姓的,但是由于认同萧何而改的,这样,萧何就是一种精神始祖,与其血缘始祖、开代始祖都没有关系,但却是一种精神信仰。但是,精神始祖又可能同时是血缘始祖、开代始祖等,比如中华民族的不少姓氏在把黄帝、炎帝作为精神始祖的同时,也在把他当成血缘始祖,甚至也直接把世系清理到那里,因而同时也成了某些姓氏的开代始祖。此类情形在萧氏家族中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萧氏的精神始祖可以列出一长串,但主要的是萧何,此前的伏羲、黄帝、微子等,后来的八叶相、萧国梁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被看成是精神始祖,但有些同时又是血缘始祖、开基始祖。修谱时所忌讳的是把没有血缘关系的精神始祖当成血缘始祖甚至开基始祖来传递世系,从而出现攀附的对象。事实上,攀附也是乱宗混祖。至于有血缘关系的精神始祖,自然可能与支系始祖不相矛盾。

其次,精神始祖之外的其他五类祖先的差别,关键在于与世系的联系程度,即其他的五种始祖与世系在现实的族谱中所记载并不相同。具体表现在:

一、“得姓始祖”只以是否最先使用某个姓氏为决定性条件而不以是否有自此而始的世系为必要条件。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指明:得姓始祖也就是某个姓氏最初使用(获得)该姓或者是最初该一姓氏起源的祖先,或许原来并是以此为姓,甚至是其他的姓,但他最先使用了该姓氏现在所使用的这个姓,自然,我们这里是从姓和氏相统一的角度来说的,就象中华萧氏最初得姓的萧孟亏,其实是嬴姓,但却“封于萧”而被称为萧孟亏。但当时社会并没有族谱记载从萧孟亏以来的世系,我们后来以萧叔大心为得姓始祖,显然是强调可以从萧叔大心那里清理出直接的世系(该世系是否真实,其实没有关系,比如我们根据世系,萧叔大心明明是微仲衍的后代而不是微子的后代,但现在的萧氏家谱中差不多都把自己说成是微子之后,其实也只是一种精神信仰),因而自然成了得姓始祖,其实这是混淆了得姓始祖与开代始祖的关系,不清楚得姓始祖并不以世系为必要条件,也不以有必然的血缘连系为基础,最多只能算是某种历史偶然姓,就象萧红、萧军姓萧,实际上是要和“红军一样”。这样,我们中华萧氏应该以萧孟亏为得姓始祖,而不应以萧叔大心为得姓始祖。

二、“开代始祖”一定是与某一个姓氏所最开始进行世系历史记载的祖先相合一的,这个祖先我们同样以姓和氏的统一为尺度而不作细分,也就是说,我们遵循秦汉以来姓与氏合一的传统,并据此指出各该姓氏有血缘世系历史记载的第一世祖先,对中华萧氏来说,萧叔大心天然地成了整个中华萧氏所公认的开代始祖,因而也算是整个中华萧氏的所谓“开基祖”(总开基祖)。由此可见,“开代始祖”与得姓始祖相比,就多了一个条件:“得姓始祖”是第一次使用该姓,“开代始祖”则除了使用该姓(不一定是第一次使用,但可能是第一次使用,在中华萧氏这里就不是第一次使用)而外,还要具备一个根本条件:该姓世系的第一世祖先(整个姓氏的总世系),因此,世系并且是第一世祖先是“开代始祖”的必备条件。

三、“宗系始祖”事实上是从“我”开始而上追溯至可以明确知道的最初世系的祖先。这一点,从目前的许多断线谱即不知道最初的祖先从何而来,只知道我是某某公之后。比如,许多一菊公后人,就只知道是“九公之后”,因而一菊公就成了该支萧氏的宗系祖先。不过,后来又更进一步地追问,有的从一菊公追溯到霁公,有的追溯到霖公等,这样,霁公或霖公又成了各该支的宗系始祖,又再往前推,进而推到了萧叔大心,这样,作为萧氏“开代始祖”的萧叔大心同时又成了世系的“宗系始祖”。由此可见,“宗系始祖”在“得姓始祖”、“开代始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条件,形成了三个条件:⑴使用的是这一公认的姓氏;⑵第一世的始祖,并有连续的世系;⑶可以确实可知的世系起点为始(“断自可知”)。正是因为有这第三个条件,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宗支世系虽然越来越远,但却未必是“确实可知”,因而出现了混宗乱宗等现象。所以,我们强调,以严肃的态度编家谱,应以“宗系始祖”为族谱中世系图表记载从现在到有世系“确实可知”的祖先为止,更远的可以作为文化、作为信仰来阐述。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家谱都没有达到这一点,包括我自己的支谱,当时从谱到谱,虽然明知有问题,但还是作为信仰而录,显然不是正确的态度。

四、“迁入始祖”以迁居而另起隔段世系为基本条件。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口迁移都是必然现象。问题在于,当人口迁移到一地以后,由于艰苦原因,最初并没有编辑家谱,有的甚至几百年后才编家谱,这样就出现了以下情形:有的带着老谱而知自己的支系始祖,在一个新的地方确认始适祖以开宗立派;有是根本不知本支所自,只知始迁而至的始迁祖而开宗立派;有的甚至连始迁祖都不知道,只是在编谱时可以上溯数代而定……情况压下分复杂。也就是说,新到一地以后,有些宗支有世系,有些宗支却没有世系的;有时始迁祖迁入比较早,因时代变迁甚至或几百年后才修谱从而开始有始迁祖的记载,或者只有少部分始迁祖世系记载,从而造成了不少始迁祖后断代无考,我们从“寻根网”上可见,这类现象特别多。由此可见,“迁入始祖”又在“得姓始祖”、“开代始祖”、“宗系始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条件,形成了四个条件:⑴使用的是这一公认的姓氏;⑵第一世的始祖,并有连续的世系;⑶可以确实可知的世系起点为始(“断自可知”);迁入某个新的地方开宗立派(也可延续老派),并有清晰的世系源流。

这样,我们看到:上述六类祖先的相互关系可以作如下结论:

1、“迁入始祖”由于突出了“迁入”,因而根据历史,可能的情况是:“宗系始祖”可能就是“迁入始祖”,但“迁入始祖”却不一定是“宗系始祖”,这在各姓氏都有表现。一般来说,在一个支系内同时存在始迁祖与宗系始祖的情况下,迁入始祖比宗系系始祖可能还要早得多。但又由于历史原因,迁入始祖到世系“确实可知”的始祖这段世系无记载,也就是说因时代变迁或其他原因而使世系没有记载完整,或完全没有记载。所以,当“迁入始祖”要成为宗系始祖时,就必须符合“确实可知”的世系这个条件。最典型的如一菊公支就有很多这种情况。

2、宗系始祖由于是指从现在到世系可考的先祖,因而可能就是“迁入始祖”,也可能是“得姓始祖”,同时也可能是“开代始祖”,甚至远推至“血缘始祖”,因而可能也被尊为精神始祖。

3、精神始祖可以是其他五种祖先的任一祖先,也可以同时是上述五种祖先。因为开代始祖就是指有血缘传递关系世系的最开始的那第一代,即开代后的第一世,自然可以成为精神信仰,血缘祖先也有可能成为精神祖先。当“迁入始祖”之下世系没有断代时,其就是本宗的“宗系始祖”。因此,本支的“迁入始祖”与“宗系始祖”本来就可以为同一个人,因而也都可以成为精神始祖。不过,一般地说,精神始祖是作为历史名人的特定历史记忆,因而也同时可能就被作为其他五类祖先的任何一种而被记于族谱之中。

延伸阅读:

说家谱:再说萧氏6种始祖兼回某君

某君来信说我六祖二文之非,某宗亲更评之以“瞎说一通”。应该说,关心族事,并与我讨论六祖事,实嘉心矣。今就相关言说,作回答如下:

一、“六祖”之分,实非一家之言而成谱界基本共识,在多种场合可见,如曾经有《修家谱要注意了!这6种始祖要分清楚》、《族谱姓氏始祖详解都叫“始祖”也是有区别的》等文章(只列此二篇),也就是说,我写此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介绍的家谱常识,而不是别出心裁,更不是标新立异,目的自然是为了萧氏家谱编得更好。因为早在2013年,在我被委以《中华萧氏统谱》总编时(后因某种原因退出了),在《中华萧氏统谱》第三次编辑工作会上的讲话(2013年3月30日)中曾强调:“通俗加学术,整合统谱力量。‘通俗’是反映现有的比较公认的世系状况,大家比较能接受的东西,然后力求全国统一起来。在这个问题上,要服从大局,少数服从多数。‘学术’是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学术版的形式发表出来。让大家有表达的机会。‘通俗’是解决大众‘信仰’的问题,不能动摇,以之达到团结。‘学术’是为了澄清‘事实’。当‘事实’获得大家认同后,水到渠成地进入‘信仰’体系,进而即可调整旧谱。”按照这种说法,我的二文事实上讲的是“通俗”问题。

二、谱中对“祖宗”可作多标准划分,不是唯一种划分,“六祖”划分只是依据能否把世系理清而作的划分,并不考虑其他标准而不作多标准划分,如果再用其他标准来加入此划分中,在逻辑学上属多标准划分,故此划分在逻辑上是正确的,而且很明显是有层次的:

1、血缘始祖:一个姓氏在未得本姓之前实际存在的祖先,通常由得姓始祖的祖先向上追溯到远古,如中国即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黄帝、神农等作为血缘上的祖先,这就是所谓的“炎黄子孙”,实际上是一种“追溯祖先”,未必真有血缘关系,但却是“真实的认同”,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从20世纪我们为反抗西方侵略中国的理论——中国人种西来说——时,抬出黄帝,办了不少刊物,以至孙中山先生当总统就职演说都用黄帝纪元、毛泽东在七大的工作方针中也用黄帝纪元,这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个认同问题。用一句横话说:“我就是炎黄子孙,你又拿我怎么样?”其实,我们在阐明这种“血缘始祖”时,就是基于一种谱遍(各种家谱都认同的)共识。自然,我们不排除,的确有的姓氏真的是“炎黄子孙”,至少有的姓氏,其中包括萧氏也都追溯到了黄帝那里。

2、“得姓始祖”只与是否最先使用某个姓氏为决定性条件而不以是否有自此而始的世系为必要条件。这里强调得明白:文献所见的第一个用此姓的人,在“萧孟亏”之前,至少到目前为止,文献上还没有见过。我们突出的是“第一个姓萧的人”,虽然我们知道,他“封于萧”,在此前已经有“萧地”、“萧人”,不然就不会将其“封于萧”,但我们还是不知道这“萧地”、“萧人”具体有谁,借孔子的话说叫“文献不足故也”。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萧孟亏”是第一人,因而他也就被历史记载为萧姓第一人,自然也就成了萧氏的得姓始祖。

3、“开代始祖”一定是与某一个姓氏所最开始进行世系历史记载的祖先相合一的,这个祖先我们同样以姓和氏的统一为尺度而不作细分。显然,萧姓的世系,至少现在大家都以萧叔大心为起始,当然他就是萧氏的“开代始祖”了,至于各宗支是否真的就是其后裔、DNA是否验证他是萧氏的“开代始祖”,这并不重要,老实说,我就不信。因为我的观点很明显:“萧地”、“萧人”是长期存在的,即使萧叔大心是属“萧地”、“萧人”之一,也不可能是现今所有姓萧的唯一开代始祖,但现实的谱实就是:我们只知道萧叔大心是“开代始祖”,而无法知道其他。我曾清理过秦汉以前的所有萧氏,都无法把我们的世系连接上去,所以大家也就仍从其旧说了。

4、“宗系始祖”事实上是从“我”开始而上追溯至可以明确知道的最初世系的祖先。“迁入始祖”以迁居而另起隔段世系为基本条件。精神始祖实在是一种文化认同,但区别于“血缘始祖”。……

总之,六种始祖是一种划分方式,一种与“我的世系”关系为尺度的划分。

我曾经有另一种划分方式,亦以世系为尺度分为三种:信仰世系、戏说世系、血缘世系。按照这种划分,我们追溯到黄帝、萧叔大心、萧何、齐梁、八叶等,都只是一种信仰,不然的话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谱争,这就是所谓的“信仰世系”。而现在的大宗之争,如七通、长仲、一菊、梅轩等之争,有点象是在说戏一般,故可称为戏说阶段,晓山说我的世系有问题,上次六祖之文发了以后有宗亲问我:你的世系搞清楚了?真正的答案只能是“戏说清楚了”,这就是谓的“戏说世系”。至于说我所确知的“血缘世系”,就是萧彦伟公所传,字辈清晰,但在各房仍然免不了串房现象。所以,我对世系之争一般不介入,也就在于我的上述认知。我记得当时曾专门写过文章,遗憾的是该文不知所终,或许后来会找出来的。

我也曾作过文化世系与血缘世系、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的划分。这是晓山批评我家谱并发文章时我直接对他说的,他也认同了我的看法。文化认祖、文化世系,不讲真实,只讲心安理得。就象当时好多断线谱,总算找到了上线(不管是否真实,这不重要),这就是重要的成就。

要之,家谱中的祖先是有不同类型的,应有清晰的认知。不能用不同的标准在同一个划分体系中,这是十分重要的。

三、某君说我“未对‘始’字的文字演变作证述,‘始’的本义乃‘太母’,孕育生命的第一人,述之于子姓则可述之于简狄,此亦传说与血缘难分,而进入父系则‘太母’之意已演化为‘开始’,子姓则述之于契。”事实上,我是在通常的开始意义上使用的。如果真要追溯“始”的本义,那就不是“大母”或“太母”那么简单。因为按照《说文解字》:“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读大学时背《说文解字》,现在忘记了不少,但第一个字是“一”字,最后一个字是“亥”字,释字多用《周易》等,还有些许记忆,此“始”字即有记也,因为当时读《老子》释此“始”字)如此,我们应追溯到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时代去了,但那只是神话所要解决的问题,就象简狄吞燕子蛋而生契一样神奇,但那对殷人来说却是“历史的真实”(现在的考古学已经证明了其燕子崇拜),也就是说,按照某君对“始”的理解,“孕育生命的第一人,述之于子姓则可述之于简狄,此亦传说与血缘难分,而进入父系则‘太母’之意已演化为‘开始’,子姓则述之于契。”在编谱时,世系究应从简狄开始还是从契开始呢?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按照父权制度确定世系的,因而简狄就最多只能称为“始祖母”了,但又碍于不知“始祖父”,因而存而不论了。

要之,从通常的开始意义讲“始祖”,而不是从本源意义讲原始来源,就象《老子》讲“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而把“母”、“始”对文一般。

往期推荐:

说郡望——家族兴旺发达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追求

震惊:学术界“科研成本”和发表费相当于每年给美国送去一艘航母

作家的羞耻是呆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