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流坑董氏族谱的演变

时间:2023-01-31 23:36:41 | 浏览:660

1、泉溪的原谱在南宋,流坑的原谱在元季泉溪赐进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签书枢密院事熹公八世孙槐谨撰《宋·泉溪董氏原谱序》载:“董氏之世系,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公子四:长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

1、泉溪的原谱在南宋,流坑的原谱在元季


泉溪赐进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签书枢密院事熹公八世孙槐谨撰《宋·泉溪董氏原谱序》载:“董氏之世系,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公子四:长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秘书省秘书郎;三全素,为大理评事;幼全澥,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素则吾派祖,生子二:长曰完、次曰宥。完子三:达、逊、逵也。逊生戬,戬子五:浚、淮、涣、溥、淏。淮生子四:伯经、仲纬、叔系、季纶。经子二:廷傑、廷秀焉。秀生子二:椿与梓也。椿生子三:曰旭、曰旦、曰晃其幼也。晃生子五:羽、翦、翼、翚、羿,翚行四,生子二,谦与让也。让见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时珪随父在邑,好游观骑射,性耽山水,因畋邑中,至安乐乡二都泉溪里,爱其山秀泉清,遂买田筑室而家焉。然虽家自珪公,实由熹之令武宁始也,故曰肇迁祖。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夫自肇迁祖卜居于此,贵而不矜,富而不骄,贫而不滥,世惟礼义之是尚。呜呼,泉之源深者流必长,木之根固者叶必茂,吾族宜其流长而叶茂也。顾吾窍思之,祖宗之所爱者,子孙也,以吾叨积德于祖宗,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如吾祖宗何?因而有志辑谱,商诸族众,而众皆有难色,谓此固义举也,亦难事也。盖谱必聚族而居,春秋时会拜于墓,祭于祠,序长幼,别尊卑,得以合而序之,始可溯流而知源。今吾族属之盛,有出仕者,有居别墅者,分适四方,一时莫能遍访。且工程浩大,约费多金,恐难遂子之愿也。予曰:“否否”,从来修谱以叙世系,盖使人不忘其本,古者虽立宗子法,人究有不知其来踪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焉。至谱牒又废,而人愈不知其来踪,不过百年之久而骨肉无关,虽至亲恩谊亦薄矣,如之何不谱!至费无可虑焉,余既志存岂惜费哉!族众闻而羡之曰:“善”。由是各出支系以从事,而予亦废乎先大夫之贻产,以成金谱一帙,散诸各宗。区区此举,聊体祖宗遗爱耳。故述此以俟之后达者,特有感于斯焉。”


董有庆在元至顺四年癸酉年(1333年)应该与董天衢、董惠、董起潜、董元善等人一起修谱。从《乾隆辛丑重修谱序》: “考乐安于元季(注:指修谱于元朝)时天衢公修者,曰:原谱;尚公修者,曰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宏治间司训续修,校书一派。然皆略而未;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谓之新谱。虽备于前而制犹未尽善。迄嘉靖末,谱所弗录者,四十余年又值辛酉流寇祠燬,谱亦散亡;迨万历七年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归,慨谱缺修巳久,因思雪峰公谱例中一图一传之说。格而未行时大足县极久归田,御史公裕亦按秦还复续修。之谓重新族谱”可知天衢参与修谱:之后,刘岳申后至元戊寅(1338年)作跋,与揭徯斯后至元五年(1339年)己卯作跋。

吴澄曾与文肇淳派人董定得为同年之友,宋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定得先逝,吴澄感怀这位有才华的友人,特作诗以挽之。并为纪念董定得所建的进士坊题写匾联;起潜辨证施治头头是道,吴澄十分佩服,特作《赠董起潜序》:“倘天下之医人人如起潜,天下之病人人遇起潜,则可以保身,可以尽年,而举世无枉夭之患。良医之功其博济于民,视良相奚异!”;吴澄元贞元年(1295年)游豫章(今南昌)西山,讲学于郡学,董天衢(字方达)是吴澄的得意门生,元至治三年(1323年)董天衢江西乡试中举,次年,即泰定元年(1324)应礼部会试,被特恩长龙兴路宗濂书院修业三年(注:推测应该是1327年),其后,赴京应吏部选。临近起程日,天衢向恩师吴澄告行,吴澄特作序文为送。序文开篇叙述了两宋董氏科宦盛况,借以勉励天衢。序中写道:“董氏儒科之有人,虽运代更易而不替盛矣哉。”;“子之家世如此,子之才艺如此,有光于前有开于后,将为皇元董氏文儒之第一祖。”文句中充满着吴澄对弟子董天衢殷切的期望和关爱之情;流坑董氏,南宋董槐始修谱,元初遭兵祸,仅存一帙。有庆令其弟天泰持谱向远近闻名的吴澄求序。

那么,由董氏十四世孙文肇滋派的董有庆再续修宗谱,是在元至顺四年(1333年,癸酉年;中国至顺四年六月,和世长子妥欢帖睦尔即帝位于上都,是为元惠宗即顺帝,改年号元统。也称:元统元年。),可能参与此时流坑修谱的会有:董有庆、董天衢、董惠、董起潜、董元善等人。但是董定德早于吴澄去世,必定无法参与修谱。

2、【流坑支派松溪版】《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

保留董槐谱的:让之子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迁居于此,三传至合公而始盛焉。

3、湖溪族谱、信安族谱出现《扩源源流考序》

4、保留世系

5、保留旧的字辈歌

6、是居中清然还是居士清然

7、后人以北宋董傪的名义做序

《董氏登科提名录》记载的年龄与时间的矛盾、科举时间与描述时间不符、科考考试的地点与实际不符、书写方式与实际不符、连祖、父没有记载芳名与常理不符等,不会出自作为进士的董傪所为,应是元末时期以董傪名义的首创,若“连伸父子,仍世扩源”不以“连”为迁徙祖有违首修谱交代迁徙祖的惯例,从各方面判断,该造谱在元末,并不是董傪本人而作。那么其世系也是混乱的,应以董槐谱谦公、让公为序较为合理。董傪的《董氏登科提名录序》“唐末之代,连伸父子,仍世扩源”。 依据修谱惯例皆以最早迁徙祖叙说则“连”为迁徙祖,明万历时董裕《本源考》:“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董裕以“连”为迁徙与董开尧以“清然”为迁徙祖有异。证明:首先,流坑以《董氏登科提名录序》作为最早修谱,依据修谱惯例应该是以“连”为迁徙祖的;其次,董裕以“连”作为迁徙祖,流坑以清然作为迁徙宜黄,然“连”不是清然,是相矛盾的且对谁迁徙宜黄是含混不清的;再者,词义以“连”在宜黄承袭世居,依然在扩源宜黄居住,则证明“连”不是迁徙扩源宜黄之祖,有一个比“连”早而先居住扩源的迁徙祖!;第四,流坑谱把“万一”作为“连”至董合是三世,与“即五世合也”对比是不符合的。清然至董合是四世,不是五世?但清然不是“连”;第五,清然在宜黄居住,董槐谱的“连”实际为“让之子”,谱序世系“让公之子连,字承重,重之子申,字清然”,让之孙为申字清然,比“连”早的只有“让”,让公比清然居住扩源早,董让世迁徙扩源宜黄的迁徙之祖比较合理。

8、伪造了南宋状元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流考》

《<董氏历代源流考>伪造在明朝初期》就论证其属于借董德元的名义而伪造。明显属于后人伪造的证据是“缵蜀汉死节之允,则忠良优矣;缵李荐之晋丁榜之槐,则相业成矣。”如此死人会写后人事?

9、购谱的来历

明洪武丙子二十九年(1396),董友善谨识的《旧谱事略》,


《旧谱事略 》全文

吾宗家谱,当元初兵燹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后经诸老成增修考订,续所未有,载所未备。前列《登科记》、《衣冠图》视旧加详。元至顺癸酉1333年.有记载吴澄去世3年了?吴澄的去世,有的记载吴澄(1255-1330),见查字典:
http://www.chazidian.com/shiren/wucheng/3023/。另有的记载为吴澄(1249-
1333)见好搜百科:
http://baike.haosou.com/doc/6406662-6620326.html。),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又得虞文靖公《秋祀堂记》及揭翰林、刘申斋诸名公序、跋,议欲刊梓以传。后以祠堂未建弗果,遂家传写之。暨
丙申元至正十六年1356)乱,族众避难流徙于外,谱牒亡散几尽。癸卯实则为洪武四年1371年)春,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苎畲,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因言则善翁乱中流寓,因家于此,所依族谱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乃令良玉携归珍藏之。乙已实指洪武八年乙卯年1375年)复土,即以献之养性(注:文肇公房十五代孙,洪武四年以通经儒士征至京师,中选,授四川昭化丞,摄剑州事)史。养性从新考订,缮写成编。及祠堂成,即议刊刻。值征书催逼,有志弗就。友善荷祖宗之佑,虽亦玷名仕版,幸获归老田里。顾瞻松楸,俯仰桑梓,慨想宗党归乡以来,生齿之蕃,既倍于前,昭穆之伦,恐紊于后。辄不自揆,遂与桂林(文肇公房第十六代孙董季敏,号桂林)侄将《登科记》、《衣冠图》逐一参互考订,从新增广。刊刻板行,散归各房收受。务要珍惜,毋致损失,聊卒前人之志而已。继自今以往,瓜瓞绵绵,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辑之,请自十世代以后依例增修。庶几垂裕无穷,传之永久云。

:文见万历十年董氏族谱。作者董友善,文晃公房洙派第十五代孙,名尚,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他详细记载了元末战乱(“丙申乱”)后族谱散亡流失,又意外购求的经历。并在此基础上,经众人之手,终于在明初洪武年间修成正式刻谱。文中提到虞、揭、刘“诸名公序、跋”,分别是元代虞集《董氏秋祀祠堂记》,揭溪斯《董氏衣冠袭庆图跋》,刘岳申《跋董氏谱》,并见万历十年族谱中。董养性,文肇公房十五代孙,洪武四年以通经儒士征至京师,中选,授四川昭化丞,摄剑州事。董桂林,即文肇公房第十六代孙董季敏(号桂林飘然官宦履历,但以倡修族谱,“保障祠祀”而受到族人赞扬。嘉靖间,特建桂林小宗祠致祭,并为之建“丛桂流芳坊”。季敏五子,其中三人在嘉、万年间已派衍出守斋、中岗、毅斋三大房,人数众多。

10、旧谱事略与吴澄

友善为何对自己的经历记载混乱?

万历十年(1582)修董氏族谱载《云盖乡董氏族谱序》,而《云盖乡董氏族谱序》见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97册)无疑是说吴澄所撰;《云盖乡董氏族谱序》:“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这是现见宋元人士直接记载董氏家族历史及修谱活动的最早资料。万历十年的按中,记载:元代修族谱的董有庆,谱名方成,文肇公房滋派十四世孙。万历族谱记其“承祖教,卓有成立。重修族谱,求序吴草庐,可谓不朽矣”。

吴澄的去世,有的记载吴澄(1255-1330)和(1249-1333);假定“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以吴澄公元1330去世为真,则“元至顺癸酉1333年.吴澄去世3年了?)”必假;假定吴澄公元1333去世为真,那么万历十年(1582)董氏族谱载《云盖乡董氏族谱序》,流坑以该序见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97册)以证明属吴澄所撰,则为真。

友善撰《旧谱事略 》,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①“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②谱牒亡散几尽;③所依族谱一本,友善购求得之;④复土,即以献之养性史,养性从新考订。

第一:请吴澄写序(该事项不是友善而为),又得元代虞文靖公即虞集《董氏秋祀祠堂记》(另记:虞文靖公《秋祀堂记》),萧泉养《董氏衣冠袭庆图跋》,揭徯斯《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刘岳申(刘申斋)《跋董氏谱》,诸名公序、跋。以此证明元朝的修谱;可是,元末战乱,元初遭兵祸,仅存一帙。后经董氏诸老增修考订,有庆请他人作序、跋。是在吴澄去世之后。当然,吴澄去于公元1333年还可以说得过去,若是去世于公元1330年,还请吴澄作序,那就是在吴澄去世之后的第三年?吴澄变成阴魂不散的鬼了,还能够为流坑作序,真实奇谈怪论?

第二: 谱牒亡散几尽,这些事情应该历历在目,绝对不会忘记或者记错时间的。毕竟这一事件,流坑族众避难流徙于外,这是流坑比较大的灾难事件。从记载的时间看,倒是这一时间与其他记载吻合。没有其他相反的证据。

第三:当洪武之时,遇到了一个存着董氏家谱的人,买他的谱过来,不管如何,这是难以忘却的激动的事情,怎么能够忘记呢?当然,我在另外的文章论述,该买来的谱,假如是真的买来,就是谱匠做的以董德元名义的《董氏历代源流考》;假如不是买来,则是编造的故事,自己造假。不然,为何连时间都记错呢?

第四:对买来的谱,进行研究,重新修谱,也必定是很主要的大事情了,为何连时间都记错,记得那么模糊不清呢?

从四个事情,那就对应四个时间,其记载分别是:元至顺癸酉(1333年,此时距离吴澄去世有两说)请吴文正作序;丙申(元至正十六年1356)谱牒亡散几尽;癸卯(实则为洪武四年1371年)买的宗谱;乙已(实指洪武八年乙卯年1375年)复土,重新新谱。四个时间就有两个时间是不存在的?一个时间待证。流坑经过明朝嘉靖、万历,甚至乾隆等修谱,都没有发现其错误矛盾?而且有赫赫有名的人物,都不去也不想细致考证?

元贞元年(1295年),吴澄游历豫章(今南昌)西山,讲学于龙兴(今江西南昌),为江西行省左丞董士选所赏识,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敬茶奉饭,极力向朝廷推荐,说他道德文章都优于常人。才供职于翰林院及江西儒学等处……他出生在南宋末,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元朝度过的。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官翰林学士,期间还作“渡江云”《揭浩斋送春和韵》:“名园花正好,娇红白,百态竞春妆。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为试铝霜。诗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茫茫。一年一度,烂漫离披,似长江去浪。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问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泰定元年(1324)﹐命为经筵讲官﹐复命修《英宗实录》。二年﹐《实录》成﹐辞官南归。至顺元年(1330年)退归乡,省、县官员均迎请执业,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负笈前往求学者达数千人。 吴澄的家乡咸口村与流坑相距仅有20多公里。因吴澄的影响和交往之便,流坑不少人士,如董定得、董惠、董起潜、董元善、董有庆、董天衢等人均与他有过密切的交往。元统元年(1333),天历三年(1330),朝廷因吴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就近奉养。天历四年,吴澄病逝,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赠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见《白话二十四史。元史。吴澄传》:
http://yw.eywedu.com/24/23/mydoc285.htm)卒於家,著有《吴文正集》一百卷,是
元代著名的理学家。(本文,以吴澄在元至顺四年癸酉(1333年)年,即元统元年为吴澄去世时间。当然,尚若吴澄是在公元1330年去世,那有庆的弟天泰在元至顺四年癸酉(1333年)就见不到死去的吴澄了,也就无法写序了 )


吴澄曾与文肇淳派人董定得为同年之友,宋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定得先逝,吴澄感怀这位有才华的友人,特作诗以挽之。并为纪念董定得所建的进士坊题写匾联;起潜辨证施治头头是道,吴澄十分佩服,特作《赠董起潜序》:“倘天下之医人人如起潜,天下之病人人遇起潜,则可以保身,可以尽年,而举世无枉夭之患。良医之功其博济于民,视良相奚异!”;吴澄元贞元年(1295年)游豫章(今南昌)西山,讲学于郡学,董天衢(字方达)是吴澄的得意门生,元至治三年(1323年)董天衢江西乡试中举,次年,即泰定元年(1324)应礼部会试,被特恩长龙兴路宗濂书院修业三年(注:推测应该是1327年),其后,赴京应吏部选。临近起程日,天衢向恩师吴澄告行,吴澄特作序文为送。序文开篇叙述了两宋董氏科宦盛况,借以勉励天衢。序中写道:“董氏儒科之有人,虽运代更易而不替盛矣哉。”;“子之家世如此,子之才艺如此,有光于前有开于后,将为皇元董氏文儒之第一祖。”文句中充满着吴澄对弟子董天衢殷切的期望和关爱之情;流坑董氏,南宋董槐始修谱,元初遭兵祸,仅存一帙。有庆令其弟天泰持谱向远近闻名的吴澄求序。

那么,由董氏十四世孙文肇滋派的董有庆再续修宗谱,是在元至顺四年(1333年,癸酉年;中国至顺四年六月,和世长子妥欢帖睦尔即帝位于上都,是为元惠宗即顺帝,改年号元统。也称:元统元年。),可能参与此时流坑修谱的会有:董有庆、董天衢、董惠、董起潜、董元善等人。但是董定德早于吴澄去世,必定无法参与修谱。

吴澄的去世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有的记载吴澄(1255-1330)见查字典
http://www.chazidian.com/shiren/wucheng/3023/。另有的记载为吴澄(1249-1333)见好搜百科:
http://baike.haosou.com/doc/6406662-6620326.html。依据:万历十年(1582)董氏族谱载《云盖乡董氏族谱序》,流坑以该序见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97册),以证明属吴澄所撰;其中《云盖乡董氏族谱序》记载:“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因此,定德不会参与流坑修谱。

流坑六修谱的记载:《董氏族谱序》(也就是《云盖乡董氏族谱序》),以:大元至顺癸酉(1333)五月望日,那么,意思就是五月吴澄还健在世上。序全文为: 唐改临川郡为抚州。疆域之广,亚于洪、吉、赣,而文物声名,甲于大江以南之西。宋三百年间,一家一族儒宦之盛,乐、曾、王、蔡、晏五姓为首称。爵位之崇,王、曾、晏最,乐蔡次之。科名之稠,曾、蔡、晏最,王、乐次之。乐安云盖乡之董,计其科名,多于曾、蔡与晏;校其爵位,亦在乐、蔡之上。而论者不以拟于抚之五姓何也?盖宋南渡以前,董极盛之时,犹隶于吉。绍兴中年,抚增置乐安一县,治割吉之云盖乡隶抚,由是董氏乃为抚之属民。今董之未抚也久矣则尚论抚之世族,其可遗董氏乎?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每贡举之年,与荐名或七或六,或五或四。自祥符八年乙卯至咸淳七年辛未,擢进士科近三十人,武举、特奏、世赏异路而仕者不与。通抚之六族而论,仕宦之众莫之与伦,至于今从事词章者不匮。虽然,昔晋范亡具陈其家族历千数百年之久,而鲁叔孙豹以为保姓受氏,世祀之不绝,不若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六族之儒科仕宦则均,而惟南丰曾氏、荆国王氏可以当言之立继。此董氏之子孙,倘能立功、立德,则其不朽之实将与孔门之颜闵,周室之大召,有商之伊傅,唐虞之皋契并。其德立,其功立,下视曾、王二氏之言立,且不足贵。而超越五族,盖有在科名爵位之外者,董氏之子孙其懋哉!

我在《分析流坑董友善撰的《旧谱事略》》一文详细论证,至于本文论及的是:“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又得虞文靖公《秋祀堂记》及揭翰林、刘申斋诸名公序、跋,议欲刊梓以传。”。

上文已经有了:萧泉养蒙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作跋,属于董有庆修谱前;由于董定得为宋咸淳七年(1271年)进士,那萧泉养蒙疑似可能与董定得有关。

吴澄去世之前,“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其弟天泰,持以示予,予于是益详董氏之盛。”即有庆令其弟天泰持谱向远近闻名的吴澄求序, 吴澄览其谱,为董氏科宦之盛,深为赞叹。其序文开篇说明董氏在宋代未被视为抚州著名宦族之一的原因,是由于董氏科宦鼎盛时期,流坑隶属于吉州。大元至顺癸酉(1333)五月,作《云盖乡董氏族谱序》。

董有庆在元至顺四年癸酉年(1333年)应该与董天衢、董惠、董起潜、董元善等人一起修谱。从《乾隆辛丑重修谱序》: “考乐安于元季(注:指修谱于元朝)时天衢公修者,曰:原谱;尚公修者,曰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宏治间司训续修,校书一派。然皆略而未;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谓之新谱。虽备于前而制犹未尽善。迄嘉靖末,谱所弗录者,四十余年又值辛酉流寇祠燬,谱亦散亡;迨万历七年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归,慨谱缺修巳久,因思雪峰公谱例中一图一传之说。格而未行时大足县极久归田,御史公裕亦按秦还复续修。之谓重新族谱”可知天衢参与修谱:之后,刘岳申后至元戊寅(1338年)作跋,与揭徯斯后至元五年(1339年)己卯作跋。

虞文靖公《秋祀堂记》,由于我现在掌握的资料缺,分析应该是在其后的时间了。不属于元末。因为流坑董氏大宗祠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地处杏林之墟。

分析与总结

董时望作《登科提名录又跋》和《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流坑六修谱分别记载成化二十二年(1486)丁未,成化二十三年丁未?而明成化丁未年(1487),分析认为应属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年(1487),然而,时望修谱时间比较短,仅仅在这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秋、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年(1487),至己酉(1489)春进行了两年多时间修谱(见《仲三的考证》一文):“丙午(1486)秋,时望其母病故,在家服孝的时望,利用这段时间编修了自家房派的族谱——《桂林公谱》,撰《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己酉(1489)春,时望起复,被授为监察御史。这年的八月,时望入早朝,正值倾盆大雨,街渠水漫,马坠御沟桥,时望衣湿透体,服湿衣入班,感冒成伤寒病,不治而卒,享年仅三十有九。”。

从时望作的《登科提名录又跋》:“而进士之科,直抵成化甲辰(公元1484年),始于予小子而添续焉。”也就是把流坑考取的科举,进行叙述。《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吾宗六百年于兹矣,自宋已号宦族,国史之所编,郡县志之所载,诸儒巨文集之所存,……然后取历官之人以张其目。纲以经之,目以纬之,表世而远近详矣,系名而大小著矣。庶几开卷了然,无复留疑。其虚左方各数行者,以待后人之继书,且旁搜博证。……敦逸之历官,虽国史有传并志书可考,而与谱率有不同。盖恐史志举其概而谱录其详,则两存之而不质也……其实,这仅仅是说谱有史料所不记载的,记载的方法如何的描述。未涉及到世系的大的变动。毕竟修谱时间太短,2年时间不足,董时望就去世了。

从流坑元末修谱的原谱来看,基本是歌功颂德的序、跋,没有涉及迁徙、世系的内容记载。那就是基本沿袭了南宋以来的董槐谱世系。

那么,以后发生变化的,也就到了尚公,董友善时期,购买到了以董德元名义的《董氏历代源流考》的谱序。

为以后嘉靖时期,连申的变化,申与伸的变化、尚二无后的记载、该流坑从全素的连接,到董溪的连接,仲一、仲二、仲五的记载,见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的《董氏世次考》与《董氏仕官记录跋》,也见于与开尧修谱相距16年后,嘉靖癸亥岁(1563)季秋聂豹撰的《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也记载“仲一、仲二、仲五”。嘉靖的谱的多处细小变动,却为万历十年的大规模到各地联系与修改宗谱,创造了进一步演变的空间。

11、宦记录跋的一个谱不同的:溪十三传与晋玄孙清然

松溪谱的十四传至清然,即晋十四传至清然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谱

嘉庆辛未(1811年)松溪五修谱

陇西郡公之后裔,自河间徙抚州之扩源,越数传清然公。由()扩源迁居乐安流坑,至九世玮公。。。(证明清然之前在扩源有数世).。。徙本州水松山坑,四传而文甫。

12、连迁徙临川扩源不同记载

静轩公嘉靖年间的《董氏世次考》

董裕谱《董氏源流考》

嘉靖重修黄山寺

流坑六修谱不同记载

董晋之玄孙清然避居宜黄扩源,由是安家江南。董清然之玄孙董合则迁至流坑











相关资讯

扬州董氏与泉溪派董氏的关联性探讨

【摘要】泉溪派开基祖熹公为后唐天成时(926—929)为武宁令,转任临川太守,终为参政知事。追赠文忠公。生子六:珪、璋、珮、琨、瑗、辅;珪公爱泉溪山水秀丽,遂留家焉,为泉溪派开基祖。公后唐长兴三年壬辰(932年)起兵,后周广顺三年癸丑(9

《盐城董氏族谱》与董槐谱序的信息

族谱研究 《盐城董氏族谱》与董槐谱序的信息 广西 贺州 董全吉盐城董氏与泉溪董氏都是唐末时期谦公的裔孙!当然,丹阳《云阳董氏族谱》以“槐公”为第一世,明确为泉溪派董氏。泉溪以董槐修谱的谱序为《宋·泉溪董氏原谱序》,浙江衢州、流坑派广东松溪支

泉溪与流坑的董氏族谱

本文依据董全吉在:泉溪董氏亲情群 的解答予以整理形成 泉溪与流坑的董氏族谱 涉及流坑与泉溪的有关族谱,遇到流坑族谱有关的内容询问,可以第一时间直接打电话给我解惑。 今天有一位宗亲文我相关董有林的谱序与迁徙,难以查找是哪一位了。一、涉及流坑的

父亲节里读《董氏族谱》

今天是父亲节,可我的父亲已近去世一年多了。父亲慈祥的面容时常在脑海回显。父亲离世后,留给我很多书籍。很多书里都有我父亲用蓝墨水钢笔对生冷字词标注的读音或解释笔迹。因思念父亲,我打开父亲赞助并参与续编的《董氏族谱》,董氏家族的起源、迁徙、繁衍

流坑董氏族谱的演变

1、泉溪的原谱在南宋,流坑的原谱在元季泉溪赐进士第累官右丞相兼签书枢密院事熹公八世孙槐谨撰《宋·泉溪董氏原谱序》载:“董氏之世系,出自唐德宗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公子四:长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次全溪为

扬州南通董氏族谱辈分不吻合

本报讯(记者张庆萍)近日,本报刊发了南通董先生想在扬州寻找董氏族谱的事。这几日,陆续有几位扬州董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或提供董氏族谱的线索,或询问董氏族谱的情况。65岁的董学昆两年前曾和几位董氏族人一起编撰了新家谱。扬州城东董氏约于明洪武年间

丹阳《云阳董氏族谱》的初步探讨

唐朝时期,唐天宝元年(742年)曲阿县正式改名“丹阳县”。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丹阳县隶属于江南东道(治今苏州)。唐朝初年,丹阳升格为“望县”,所以唐武德二年(619年)升格为云州,武德五年改名简州,武德八年才废。(唐朝县分赤、畿、望、紧

广西钟山县董氏开基祖芝蓝公族谱谱序

2016年5月28日提供给《姓氏贺州》族谱稿​ 广西钟山县董氏开基祖芝蓝公族谱谱序 据祖传宗谱与明朝嘉靖十三年元瑀公墓碑记载:先祖董芝蓝公系南宋理宗帝右丞相董槐第四世裔孙,妣冯氏生文乾、文坤。元朝顺宗二十五年(公元1357年)从桂林府临桂县

清光绪《宋氏族谱》取名字辈次序录俢族谱名氏录

泰州海陵港口镇《宋氏族谱》 取名字派次序录 孟子云: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自始祖道真公,至十七世子孙众多,字派各别。恐次序紊乱,由十八世以下编成十四字列左(如下): 字派:学乃振家成世业,儒为华国焕文章。 嗣后,由十八世以下,合族依此世数取

湖南桃源《于氏族谱》修族谱序及凡例欣赏

每个地区和每个支系的家谱都有其独到的经典之作,都蕴含着优秀的文化精髓,我们要学习其先进的文化,摒弃陈旧的思维,但更要遵循传统的伦理规范和常识性规则。一、桃源《于氏族谱》介绍本文所指《于氏族谱》修于光绪戊申年,湖南常德府桃源縣大田村石岩堡于氏

【家谱】丰县《古丰于氏族谱》-新编于庄于氏族谱序

于庄于氏宗亲,据族谱记载,系良祖五世二房自成二支希乾门襄公后裔。襄公娶张氏老祖母,生此大、此法、此炽三子。此大生二子坤、超,长子坤生子世宠,世宠生子乐;次子超生子世禄,世禄生二子洙、淇;此炽生醇等四子,长子醇有四子,第四子世杰生子在祥。相传

最完整的萧氏族谱大全!快来认领你所在的族谱

宗谱是记录我们族氏世袭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一种特殊文献,对于我们每个萧氏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想必我们萧氏族人都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系,与更多萧氏人联系。现在我们特意整理了萧氏族谱大全,不知道有没有属于你的那一本呢?湖南益阳石板滩萧氏七修

“董氏”职业命理风水师:1990年属马人狗年运程

1990年出生的属马人,为庚午年,五行属土,(堂裹之马)。为人心直口快,利近利贵,衣禄丰盈,男人权柄持家,女人旺夫益子,秀气之命格。男人带固执之性格,注意欠点,受人敬佩之命。​1990年属马之人,头脑清淅,智勇兼备,对新的事物有一定的判断能

湖北黄冈黄梅《董氏宗谱》的简略分析

地方史与族谱研究 黄梅族谱简略分析 广西 贺州 董全吉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董氏宗谱记载,有永乐癸卯年《追源录》(或称《追远录》)发现:董师中,董德元(字体仁),是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董公偃的墓在福建莆田仙游县钟山镇。是福建莆田人。看来,黄梅

田健-“天泰行”背后的董氏家族

追溯修武运粮河的漕运发展史,不能不提到东关码头,而提到东关码头,又不能不提起赫赫有名的“天泰行”。不管说是运粮河成就了“天泰行”也好,或者说是“天泰行”神话了运粮河也罢,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修武刘庄董氏家族的命运总是跟运粮河连在一起,

友情链接

网址导航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宠物医院大全网助听器品牌网川崎机车网上海房产信息网宝宝巴士故事网陈飞宇影迷网天门山旅游网欧米茄腕表千里达自行车凤凰古城旅游网调酒师培训网面膜资讯网范丞丞影迷网何润东影迷网二手房产网
中华家谱族谱网-全球最大家谱网站、中华姓氏寻根网、家谱网查询官网、家谱查询免费网站、中华寻根网在线家谱、全国姓氏始祖一览表、中华姓氏起源一览表、百家姓氏排名表、百姓排行榜排名表最新、中国十大姓氏排行榜、宗氏辈分查询、宗氏族谱一览表、华人家谱官网、族谱家谱电子版查询、全国家谱查询官网。
中华家谱族谱网 weipaike.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