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22:19:04 | 浏览:157
于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九位姓氏,在鲁冀豫和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当今于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在642万。
《说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于。”又说:“乌,孝鸟也,象形。”这就是说:以能反哺的孝鸟,俗称老鸦或老鸹,在喂小鸟时发出的声,称为“乌”。甲骨文中的“乌”字型像一只鸟首,体黑不显眼。孔子解释“乌,是张口呼气的声音”。因为它有助于呼气,有如人发语词呜呼,所以借为叹词字。而“於”为“乌”的古文,古时呼与吁、乎与于,形同义也同,与於一样,都为助字或语气词。于是,古文中乌、乎、於、于相通。
据此,古代于氏族就是於氏族,以乌鸟为原始图腾,为东夷族鸟夷的一分支。于氏族因为发明一种陶器饭盂又称盂氏族,居住的地方称为于地,因筑起了城墙而称为邘,最终发展建立了国家,并出现了姓氏。
于氏始祖——于叔
于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
一、出自子姓
商朝时,盂器皿是当时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县一带生活着一支擅长制作盂器皿的部落,称为盂部落,也称为于方,即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所屡见的盂方。到了商朝后期,盂方为商所灭,商王武丁之子封为于侯,后迁移到今河南沁县西北。《皇王大纪》记载:商末“西伯勘黎,邘侯来援,南宫适虏邘和黎二君,迁邘侯于翟,免黎侯归国自省”。于侯也称邘侯。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于侯子孙分别北迁于河南濮阳东南和山西盂县。这是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于姓人群,于氏至少也有3100多年的历史了。
二、出自姬姓
周成王封二弟邘叔于旧于地,即今河南睢县,后又迁到河南沁县西北,侯爵,史称姬姓于国。姬姓于国,国小势弱,在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于国被郑国所灭。子孙遂以于为姓。当代于姓多自称为周武王的后裔。姬姓于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融入
于姓的子孙,几千年中一直活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后期,于姓已经迁移到山东,在山东郯城的一支后裔随鲜卑族拓跋邻部迁徙到代地,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一带,改姓万纽于氏,在北魏时复随鲜卑人南迁,进入河南,北魏孝文帝时又改为于姓。组成于姓第三支的成分为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包括汉朝匈奴人的于氏,北魏西域于阗国人的于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尼玛哈氏部落。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在明朝以后,于姓在东方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山东和东北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北方姓氏。
于姓分布频率图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于姓人口由22万激增到642万,增长了29倍,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超过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与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于姓人群的汉化有关。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这两省区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总人口的21.8%,一千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区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辐射,逐渐减少,长江以北多于姓,长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当中,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于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0%,A型占27.4%,B型占32.4%,AB型占10.2%。
于谦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由永乐辛丑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继任兵部尚书,指挥明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复辟,于谦被诬下狱。明宪宗时,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初名臣、循吏,康熙帝赞其为“清官第一”。于成龙参加乡试时,因目睹考场舞弊,怒而在考卷上痛陈时弊,勉强中副榜贡生。之后他推辞做官,在家照顾父亲,直至44岁时,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他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治理罗城,建立保甲制度,招募流民恢复生产,使罗城摆脱了混乱的局面。之后,他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作风,三次被举“卓异”,深得百姓爱戴。
于右任
于右任(伯循,1879年—1964年),字诱人,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祖籍泾阳,中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1922-1927)、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创办人之一。
郡望和堂号:于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东海两个。于姓除与郡望同名外,还有忠肃堂号。“忠肃”堂号出自明朝大臣于谦。于谦任兵部尚书时,北方强邻瓦剌进犯边境大同,明英宗被俘。当时有大臣建议迁都,于谦反对放弃北京,认为为避免瓦剌用英宗要挟中原,另立新帝,抵抗侵略。于谦拥立英宗之弟景帝即位,并击退瓦剌,接回英宗。不料,英宗归来并复帝位,听信谗言杀了于谦,成千古冤案。后来得以平反昭雪,谥“忠肃”。
于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救时宰相;当代清官。
瀛州望重;廷尉门高。
德卜门高;威隆节钺。
妙选瀛州;勤劳土木。
青史标广德贞;红叶作良谋和。
家训格言:于氏家训以清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为最著名。于成龙,清山西离石人,清初从科举进士,官一直做到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在任期间整饬吏治,平叛安民,清廉有节,时称“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的家教成功在于宗旨明确,他认为“一家有教,一国观感”,才能兴“仁让”,所以,他主张把孝敬父母的传统“孝”道,应当作为百行的根本。并进而提出了“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宜谦,不可骄傲”、“立身贵高,不可同流合污”、“心存正直,天知神敬。心存欺诈,鬼祸灾生”、“忍得一分,受用一分”等处世之道。其家训均以传统伦理为纲,所言四十二条,事不烦大小,理唯求明晰,治家之道尽括其中。
李姓,中国李姓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凡。单单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12个,从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为开始,李姓英才辈出。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关于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文:高天晨在中国的姓氏中,“李”是大姓,我们身边就会看到很多姓李的朋友。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李姓的来源和其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李姓的来源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
目前,中国的第一大姓氏为“李”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四。据统计,全球姓李的人达到一亿以上,在世界范围内李姓家族也是最庞大的。若让所有姓李的人都站在一起,他们能够环绕地球一周半!李姓不仅是现如今的最大姓氏,在古代,李姓也是一个大姓。今天为大
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李姓总人口大约在9340多万,如果加上海外华裔李姓,总人数超过一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李的名义李、理古时通用。古时法官的名称,总主征伐刑戮之事也。古时的李氏族当以官名为原始
大唐朝有位酒仙诗人叫李白,大宋有位婉约词人李清照,南唐还有位不务正业的词皇帝李煜,被世人尊为诗词界的三杰。咱们先说李煜,公元961年,李煜他爹李璟驾崩,因几个哥哥死得死病的病,身为老六的他登基继位。李煜与其它几个哥们不一样,他善诗文、工书画
李姓是个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如今的人口总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王姓)。无论历史还是现在,李姓都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其姓来源广泛。一、官职为姓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有一个曾孙叫陶。因为陶的封地在皋,历史上称他为皋陶。皋陶与尧、舜、禹,被后人尊为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四十一):李姓101、李秀成:李秀成(1823年—1864年),初名李以文,李寿成,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李秀成出身贫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秀成加入拜上
——感激木子形成的姓氏李氏起源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在尧时任大理,其后代历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改正错误而遭杀害,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的伊候之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树上的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二十五):李姓33、李勣: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公,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齐名。李勣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赐姓李。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