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19:43:42 | 浏览:575
远祖篇
马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三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八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左右。
濮阳家谱记载:我马氏源于上古伯益氏族世系。曹州沙土沧浪寺马庄清家谱记载:我开濮曹徐马氏为伯夷后裔, 安陵家谱记载:推本溯源,吾马氏之族姓始于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封功臣赵奢为马服君,其后代以为姓氏。吾马氏宗族子子孙孙延续至今,千支百脉,追其根源,原是同源共本。徐州家谱记载:吾族马氏原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裔。
1、黄帝像
黄帝,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姓公孙,少典氏之子,因长于姬水 (今陕西黄陵县县沮水),故又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封于有熊,号有熊氏。因崇尚土德,土为黄色,故称黄帝。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启文明的第一位一统天下的领袖。他联合炎帝部落,从黄土高原出发,历经52战,一统华夏氏族、东夷氏族、苗蛮氏族三大部落,被拥戴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也是我马姓的远古始祖。
自西汉武帝以来,历代帝王均视黄帝为华夏始祖,故每逢清明节,都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
至明朝朱元璋时,更将此活动纳入国家大典之中。后人视其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故有 "炎黄子孙"之称。
黄帝陵,亦称黄陵,为轩辕黄帝的陵墓,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之桥山上,今陵创汉时代,历代均有修茸。桥山巅为黄帝陵墓和祭亭,陵前有汉武帝祈仙台。山下建有轩辕庙,大殿绚丽壮观,周围古柏参天,苍劲挺拔,其中最大的一棵高20米,是千年古树,传说是黄帝手植。
2、少昊像
少昊(前2598---前2525年):又名玄嚣,黄帝之子,是远古时代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中国五帝之首,中华民族的共祖之一,从伏羲(太昊)到少昊的羲和部落到皋陶、伯益的东夷部落联盟,一直是中国早期华夏族的主干部分,为早期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夏文化传承自羲和文化,羲和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要源泉。少昊国是凤凰的国度,少昊时期是凤文化繁荣鼎盛时期,凤文化和龙文化是中华华夏文化的两大支柱,中华民族既是龙的传人,又是百鸟之王——凤的传人。中国汉族的姓氏大多源自少昊,少昊是中国嬴姓及其秦、徐、黄、江、李、赵、梁、萧、马等数百个汉族姓氏的始祖。也是我马姓远古始祖。
3、颛顼像
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居帝丘(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又称黑帝或玄帝。
我国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国语·楚语》里说颛顼继少昊之后主政。《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颛顼居帝丘(河南濮阳县),称高阳氏;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孺(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包含其祖玄嚣即少昊)并列两系中最大的一系。现颛顼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也是我马姓远古始祖。
4、伯益像
伯益(大约出生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嬴姓始祖,也作“柏翳”、伯翳、柏益、伯鹥,中国上古人物。他是颛顼后代大业之子、大廉与若木之父,秦国和赵国君主共同的先祖。也是马姓远古始祖。
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传说,他善于畜牧和狩猎,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
5、赵奢(马服君)
马服君---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赵武灵王第九子,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等,被后人列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汉族,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他是一位很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马服君”(今河北邯郸--紫山), 子孙以“马服”为姓,后省“服”以马为姓,赵奢为马姓得姓始祖。
马服山,又叫紫山,是我马氏得姓始祖奢公的封地和葬地,是我马氏族人心中的圣地。
马服君--赵奢墓坐落在邯郸市区西北十五公里处的紫山。紫山,又称马服山,系太行山余脉,地处邯郸县工程乡陈窑村境内,主峰海拔498米,系邯郸县境内第一高峰,扬名海内外。赵奢冢位于紫山主峰东南山坳处,占地约3亩,背后有靠山相依,左右有山体相陪,形成一个稳重气派的太师椅形状,椅后有祖山相靠,坐北朝南,正南方有案山隐约可见,赵奢冢稳坐其中。台地前是沟壑和平原,地势开阔,一望无际。
主碑基座8米见方,总高8.68米,寓意顺发吉祥。基座高1.58米,寓意赵国在邯郸建都历八代君王,凡158年。一层基座高1.05米,寓意马姓占全国人口的1.05%。碑座高1.2米,正面2.4米,寓意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碑身厚1米,宽1.6米,高4.32米,周边雕刻纹饰。前后碑芯镶嵌黑色花岗岩,阴刻碑文,正面鎏金8个大字“赵 马服君赵奢墓”。背面刻有马服君生平简介。主体碑碑帽高1.36米,战汉宫阙样式,四周设计了夔龙戏珠纹样,以示马服君爵位尊严。碑座前后左右深浮雕图案,着重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巡游,军事,饮宴,歌舞等生活场景。主体碑台阶平缓,四面可登临。四周栏板精雕细刻图案为战国凤鸟纹样,广场占地千余平米,全部青石铺地,半圆弧形设计数百米汉白玉栏杆,着重雕刻了赵奢生前出行,仪仗,马队等威严的气氛,显现着战国时期赵国军事强国的风貌。主体碑碑前左右方位,分别矗立着台湾和马来西亚马氏宗亲祭祖纪念碑各一道。神路中央设有石质供桌和大型香炉一套,以供后人祭祀之用。主碑四周植有松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
6、伏波将军马援
伏波将军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东汉时著名的军事家,奢公十一世孙。汉光武帝时(建武十七年),因功累官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光武帝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马革裹尸”和“老当益壮”的慷慨名言也成为后世的楷模,甚得后人的崇敬。孙中山先生在给蔡锷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马援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裔,本姓马服氏,后简化单姓马。 [5-7]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是西汉武帝时的大臣。马通与其兄长马何罗同宠臣江充关系友好,并参与巫蛊之乱。后来,武帝反思巫蛊之祸,开始对参与制造巫蛊之乱者的惩处。马何罗忧惧不已,于是铤而走险,与马通、马安成合谋,企图刺杀武帝。但其阴谋被金日磾发现并阻止,马何罗兄弟宗族遂被诛杀。 [8]
马通虽死,马通之子马实却没有被处死。马实于汉宣帝时“以郎持节,号使君”;马实生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仲生四子,第四子就是马援。 [9]
马援十二岁时,父亲马仲去世。马援年少而有大志,几个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学《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泥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谁知没等马援起身,马况便去世了。马援只得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 [11]
后来马援当了郡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北地郡。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 [12]
马援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说:“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13]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的堂弟王林任卫将军,广招天下豪杰,选拔马援为掾,并把他推荐给王莽。王莽于是任命马援为新城大尹。 [14]
更始二年(24年),新朝灭亡,马援和哥哥增山连率马员一起离开了各自的任所,逃至凉州避难。 [15]
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马员到洛阳投奔刘秀。马援则羁留在西州,受到陇右割据势力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参与隗嚣的决策定计。 [16]
同年,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隗嚣派马援去探听虚实。马援跟公孙述本是老乡,而且交情很好,马援本以为这次见面定会握手言欢,没想到公孙述却摆起皇帝的架子。公孙述先陈列卫士,然后才请马援进见,待刚见过礼,又马上让马援出宫,住进宾馆;接着命人给马援制作都布单衣、交让冠。然后才在宗庙中聚集百官,设宴招待他。席间,公孙述表示要封马援为侯爵,并授予他大将军的官位。 [17]
马援的随从宾客以为受到了礼遇,都愿意留下来。马援则认为公孙述只是是装腔作势,不能久留天下士,于是毅然返回陇右,并对隗嚣道:“公孙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专意经营东方(刘秀)。” [18]
建武四年(28年),马援携带隗嚣的书信到洛阳,在宣德殿面见
马援
刘秀。刘秀道:“你周旋于二帝之间,现在见到你,使人大感惭愧。”马援道:“当今世道,不只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臣如今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个说客。”马援道:“天下反反复复,窃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现在见到陛下,宽宏大量,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刘秀佩服他的胆识,认为他与众不同。不久,马援随刘秀南巡,先到黎丘,后转到东海。南巡归来,刘秀又以马援为待诏,日备顾问。马援要回西州时,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相送。 [19]
马援回来后,隗嚣询问东方的传言和在京师的得失。马援道:“前次到朝廷,陛下多次接见我,每次与其在宴间谈话,从夜谈到清晨,陛下的才能勇略,不是别人所能匹敌的,且坦白诚恳,无所隐瞒。胸怀阔达而有大节,大抵与高帝(刘邦)相同,而其经学之渊博,处理政事和文章辞辩,在前世无人可比。”隗嚣又问:“陛下比高帝怎样?”马援回答:“不如。高帝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为;而当今陛下喜爱政事,处理政务能恰如其份,又不喜欢饮酒。”隗嚣心里不高兴,说:“像你这样说,陛下倒胜过高帝了。”话虽如此说,隗嚣到底还是相信马援。他同意归汉,派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 [20]
马援携家属随隗恂到洛阳,数月都没有被任命职务。他发现三辅地区土地肥沃,原野宽广,而自己带来的宾客又不少,于是便上书刘秀,请求率领宾客到上林苑去屯田。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21]
此时,隗嚣听信了部将王元的挑拨,想占据陇西,称王称霸,因而对汉朝存有二心,处事狐疑。马援见状,多次写信,好意相劝。隗嚣怨恨马援,认为他背离自己,见到信后愈发恼火,后来竟起兵抗拒朝廷。马援上书刘秀,陈述消灭隗嚣的计策。 [22]刘秀采纳马援的计策,令他率突骑五千,游说隗嚣的将领高峻、任禹等人以及羌豪,陈述利害祸福,分化瓦解隗嚣集团。 [23]
马援又写信给隗嚣部将杨广,陈说利害,希望他能归附汉朝并劝谏隗嚣悬崖勒马。杨广没有答复。 [24]
堆米成山
建武八年(32年),刘秀亲征隗嚣。军队行进到漆县,不少将领认为前途情况不明,胜负难卜,不宜深入险阻,刘秀也犹豫不定,难下决心,正好马援奉命赶来。刘秀连夜接见,并将将领们的意见告诉马援,征询他的意见。于是,马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隗嚣的将领已有分崩离析之势,如果乘机进攻,定获全胜。说着,他命人取些米来,当下在光武帝面前用米堆成山谷沟壑等地形地物,然后指点山川形势,标示各路部队进退往来的道路,其中曲折深隐,无不毕现,对战局的分析也透彻明白。刘秀大喜道:“敌虏已在我眼中了。”遂决意进军。第二天,光武帝挥军直进,抵达高平第一城。当时,凉州牧窦融率河西五郡(指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车五千辆与刘秀会合,分数路攻陇。隗嚣大将十三人及部众十万余人不战而降,隗嚣逃至西城,援陇蜀军李育、田弇逃至上邽。汉军占领了天水的16座属县,刘秀派吴汉、岑彭围西城,派耿彝围上邽。至此,隗嚣军主力基本上被汉军消灭。 [25-27]
此战,马援“堆米为山”是此战取胜的重要原因,这在战争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援雕像 [28]
建武九年(33年),马援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作为来歙的副手,统领诸军驻守长安。从新朝末年开始,塞外羌族不断侵扰边境,不少羌族更趁中原混乱之际入居塞内。金城一带属县多为羌人所占据。来歙就此事上书,说陇西屡有侵扰祸害,除马援外,无人能平。 [29]
建武十一年(35年),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派步骑三千在临洮击败先零羌,斩首数百人,获马牛羊一万多头。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风归降。当时,羌族各个部落还有几万人在浩亹占据要隘进行抵抗,马援和扬武将军马成率兵进击,羌人将其家小和粮草辎重聚集起来在允吾谷阻挡汉军。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袭击羌人营地,羌人见汉军突如其来,大惊,远远地逃入唐翼谷中。马援挥师追击,羌人率精兵聚集北山坚守。马援对山摆开阵势佯攻,吸引敌人,另派几百名骑兵绕到羌人背后,乘夜放火,并击鼓呐喊。羌人不知有多少汉军袭来,纷纷溃逃。马援大获全胜,斩首千余级。但因为兵少,没有穷追敌人,只把羌人的粮谷和牲畜等财物收为汉军所有。此战,马援身先士卒,飞箭将其腿肚子都射穿了。刘秀得知后,派人前往慰问,并赐牛羊数千头。马援像往常一样,又把这些都分给了部下。 [30]
当时,金城破羌以西,离汉廷道途遥远,又经常发生变乱,不好治理。朝廷大臣商议,要把该地区舍弃。马援持不同意见,他提出了三条理由:第一,破羌以西的城堡都还完整牢固,适于固守;第二,那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第三,假如舍弃不管,任羌人占据湟中,那么,以后将有无穷的祸患。 [31]
刘秀听从了他的意见,命武威太守把从金城迁来的三千多客民全都放回原籍。马援又奏明朝廷,为他们安排官吏,修治城郭.建造工事,开导水利。鼓励人们发展农牧业生产,郡中百姓从此安居乐业。马援还派羌族豪强杨封说服塞外羌人,让他们与塞内羌族结好,共同开发边疆。另外,对武都地方背叛公孙述前来归附的氐人,马援以礼相待,奏明朝廷,恢复他们的侯王君长之位,赐给他们印缓,并撤回马成的军队。 [32]
马援半身像
建武十三年(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各部联合,杀死官吏,发动叛乱。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行至氐道县境时,发现羌人占据了山头。马援命令部队选择适宜地方驻扎,断绝羌人的水源,控制草地,并以逸待劳。羌人水草乏绝,陷入困境,首领们带领几十万户逃往塞外,剩下的一万多人也全部投降。从此,陇右安定。 [33]
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并施,使得陇西兵戈渐稀,人们也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一次,在靠近县城的地方,乡民们结伙械斗仇杀。人们误认为羌人要造反,惊慌失措,争先恐后涌人城来。狄道县县长闻变,赶到马援府门,请示关闭城门,整兵戒备。马援当时正与宾客饮酒,得此消息,大笑道:“烧羌怎敢再来进犯我。晓谕狄道长回去守舍,胆小怕死的,可躲到床下去。”不久,城中安定下来,才知是虚惊一场,大家愈发佩服马援。
建武十七年(41年),马援被征入朝任虎贲中郎将。 [34]
马援关心国事。遇到该说的话,从不隐饰回避。他在陇西时,发现币制混乱,使用不便,就上书给朝廷,提出应该像过去一样铸造五铢钱。朝廷把他的建议提交三府审议。三府奏明刘秀,认为马援的建议不可行,这事就搁置起来了。 [35]
后来,马援回朝,马上就去找回了自己的奏章。见奏章上批有十几条非难意见,便依据情理加以驳正解释,重新写成表章上奏。刘秀见他言之有理,采纳了他的意见,天下从此得益很多。 [36]
同年,维汜(曾蛊惑百姓,后被杀)的弟子李广纠集徒党,攻下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朝廷派谒者张宗率兵数
马援雕像
千人讨伐,又被李广打败,于是派出马援。马援组织诸郡兵马一万余,击斩李广等人。[37]
不久,交阯女子征侧、征贰举兵造反,占领交阯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响应。征侧便在麊泠趁机自立为王,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率领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部队到合浦时,段志去世,刘秀命马援兼领其军。于是,马援统军沿海开进,随山开路,长驱直入千余里。 [38]
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率军到达浪泊,大破反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乘胜进击,在禁溪一带数败征侧,敌众四散奔逃。 [39]
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犒赏三军,大发感慨,三军将士齐呼万岁。 [40]
接着,马援率大小楼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进击征侧余党都羊等,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斩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岭南。马援见西于县辖地辽阔,有三万二千多户,边远地方离治所一千多里,管理不便,就上书刘秀,请求将西于分成封溪、望海二县。马援每到一处,都组织人力,为郡县修治城郭,并开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马援还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向当地人申明,以便约束。从此之后,当地始终遵行马援所申法律,所谓“奉行马将军故事。” [41]
建武二十年(44年),马援率部凯旋回京。刘秀赐马援兵车,朝见时位次九卿。 [42]
马援
马援回到京城一个多月,正值匈奴、乌桓进犯扶风,马援见三辅地区受到侵掠、皇家陵园不能保全,就自愿请求率兵出征,刘秀同意了。 [43]
建武二十一年(45年),马援率领三千骑兵出高柳,先后巡行雁门、代郡、上谷等地。乌桓哨兵发现汉军到来,部众纷纷散去,马援无所得而还师。
马援曾经患病,而梁松前往看望,在床边向马援行礼,马援没有回礼。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说:“梁松是陛下的女婿,贵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害怕,大人为何独不答礼他?”马援说:“我是梁松父亲的朋友,就算他显贵,怎能失掉长幼的辈份呢?”梁松因此记恨马援。 [44]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刘秀考虑他年事已高,而出征在外,亲冒矢石,军务烦剧,实非易事,没有答应他的请求。马援当面向刘秀请战,说:“臣还能披甲上马。”刘秀让他试试,马援披甲持兵,飞身上马,手扶马鞍,四方顾盼,一时须发飘飘,神采飞扬,真可谓烈士暮年,老当益壮。刘秀见马援豪气不除,雄心未已,很受感动,笑道:“这个老头好健康啊!”于是派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率四万人远征武陵。 [45]
出征前,亲友来给马援送行。马援对老友谒者杜愔说:“我受国家厚恩,年龄紧迫余日已经不多,时常以不能死于国事而恐惧,现在获得出征机会,死了也心甘瞑目,害怕的是一些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参与后事,特别难以调遣,我独为此耿耿于心啊。” [46]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率部到达临乡,蛮兵来攻,马
马援
援迎击,大败蛮兵,斩俘两千余人,蛮兵逃入竹林中。此前,当部队到下隽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经壶头山,路近,但山高水险,经充县,路远,粮运不便,但道途平坦。究竟该从哪儿进发,刘秀开始也拿不定主意。耿舒,就是马援在出发时说的那些权贵子弟中的一个,想从充县出发,而马援则认为,进军充县,耗日费粮,不如直进壶头,扼其咽喉,充县的蛮兵定会不攻自破。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便上表说明情况,请皇帝裁决,皇帝同意马援的意见。[47]
三月,马援率军进驻壶头。蛮兵据高凭险,紧守关隘。水势湍急,汉军船只难以前进。加上天气酷热难当,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传染病而死。马援也身患重病,部队陷入困境。马援命令靠河岸山边凿成窟室,以避炎热的暑气。虽困难重重,但马援意气自如,壮心不减。每当敌人登上高山、鼓噪示威,马援都拖着重病之躯出来观察瞭望敌情。手下将士深为其精神所感动,不少人热泪横流。 [48]
但耿舒却在此时写信给其兄好畤侯耿弇,告了马援一状:“前次我上书建议当先进攻充县,粮虽难运而兵马得以展开使用,军人数万争先奋进。今困在壶头不得进,大众忧郁将死,实可痛惜。前次到临乡,贼无故自己到来,当时如果乘夜攻击,就可消灭掉。伏波用兵像西域的贾胡,到一处后就止步不前,因此失利。今果然困于疾疫,都如我所预言的一样。”耿弇收到此信,当即奏知刘秀。刘秀就派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部队。梁松到时,马援已死。梁松旧恨难消,乘机诬陷马援。刘秀大怒,追收马援新息侯印绶。
梁松对马援素有怨恨,原因比较复杂。一是马援写信告诫晚辈,梁松曾受到牵累。
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在前线听说侄儿马严、马敦到处乱发议
颜真卿《马伏波语》 [49]
论,讥刺别人,而且跟一些轻狂不羁的人物结交往来,便立即写信劝诫他们。信中举杜季良之例。杜季良当时正任越骑司马,他的仇人以马援此信为据,上奏章控告他,说他:“行为轻薄,乱群惑众,伏波将军从万里外写信回来以他训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与之交往,将煽动轻佻虚伪,败乱我中华。”刘秀览此奏章,把窦固、梁松召来严加责备,并且把奏章和马援的信给他们看。二人叩头流血,才免去罪过。结果杜季良被罢官,龙伯高则被升任零陵太守。 [50]
当初南征交趾时,马援常吃一种叫薏苡的植物果实。这薏苡能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由于当地的薏苡果实硕大,马援班师回京时,就拉了满满一车,准备用来做种子。当时人见马援拉了一车东西,以为肯定是南方出产的珍贵稀有之物。于是权贵们都希望能分一点,分不到便纷纷议论,说马援的坏话。但马援那时正受刘秀宠信,所以没人敢跟皇帝说。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说马援曾搜刮了一车珍珠文犀运回。马武、侯昱等人也上表章,说马援确曾运回过一车珍稀之物。刘秀更加愤怒。 [51]
马援的家人不知皇帝为何如此震怒,不知马援究竟身犯何罪,惶惧不安。马援的尸体运回,不敢埋和原来的坟地,只买了城西几亩地,草草埋葬在那里。马援的宾朋故旧,也不敢到马家去吊唁,景况十分凄凉。葬完马援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到朝廷请罪。刘秀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凄切。刘秀这才命令安葬马援。 [52] 前任云阳令朱勃也上书为马援鸣不平。 [53]
永平三年(60年),马援的女儿被立为皇后。汉明帝在云台图画建武年间的名臣列将,为了避椒房之嫌,单单没画马援。东平王刘苍观看图像时,问明帝道:“为什么不画伏波将军的像呢?”明帝笑而未答。 [54]
直至永平十七年(74年),马援夫人去世,朝廷才为马援聚土为坟,植树为标记,建筑祠堂。 [55]
建初二年(78年),汉章帝派五官中郎将持节追加策封,追谥马援为“忠成”。 [56]
马援墓: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西 3.5公里的伏波村旁,是一座圆形夯土堆墓,高约10米,直径约10米,墓前有“汉伏波将军马公墓”和“始祖伏波将军马公援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援墓”石碑各一通,精美石雕一块。
7、“五虎上将”马超
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父马腾东汉末为征西将军,后任卫尉,马超即领腾部,称“征西将军”。公元211年,马超与韩遂、成宜、李堪等十部在关中起兵反对曹操,与操激战潼关,在黄河与渭水之间曾多次击败曹操,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故有“三国英雄数马超”之说。后来,曹操离间韩、马,迫使马超退守陇西。214年,败于扬阜,奔汉中依张鲁,转事刘备。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封马超为“五虎上将”,位与关、张并列。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拜马超为骠骑将军(三品),领凉州牧,封斄乡侯,镇守阳平关(今勉县老城),次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溢曰:“威侯”。
刘备称赞马超:“信着北土,威武并照”,诸葛亮称赞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马超墓、祠位于勉县城西两公里处的108国道旁,西与武侯祠毗邻,是三国重要文化遗迹之一,1992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她占地20余亩,被汉惠渠隔为两院,墓北祠南,有风雨桥连结。墓区山水清幽,祠区庙貌焕然。墓冢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沉所书。
她北依雷峰山,南临汉江河,隔江与定军山下武侯墓相对应,与武侯墓、祠共同构成三国文化遗迹。有山门、影壁、厢房、大殿、风雨桥、垂花门等多处建筑,风格皆为清代宫式构造,其大殿宏敞、瑰丽,神龛上马超塑像颇有“扶风勇略冠当年”之雄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冯玉祥将军在马超祠前竖碑一通,上书曰:“千古英名基事汉,一篇遗疏痛仇曹。”
马超墓祠千百年来负有盛名。焚香祭祀者,吊古怀今者,参赞拜谒者,络绎不绝。
根据曹州三门序,我飞兴祖系马超之后裔,经河南电视台及全国知名姓氏专家考证,已在姓氏文化节目《知根知底》中制作《马姓来源》,并在河南电视台播映。
付娜 - 渔舟唱晚.mp35:24来自乡土百姓1.《南皮张氏四门第十八支家谱》(谱籍地:河北南皮;版本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修纂者:(民国)张厚光等;堂号:北平;收藏地:国图、吉林大学)2.《暨阳蒋湖张氏宗谱十六卷江苏江阴》(谱籍地
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为中华民族第五大姓。陈姓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
来源:泗县发布小陈庄,位于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泗城东关外,因为在清朝,作为泗州州城所在地,曾建有操练兵马的“大教场”而得名“教场陈庄”,按照村里老人的说法,这里还是明朝二品大员、户部尚书陈翌(yi)的出生地,这样算来这个村子至少存世六百多年了。
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双联村里邵坞陈姓村民陈法根,将两册纸张发黄、卷了边角的书籍带到了村委,村干部和几位村民浏览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两本古老的书籍是记录了当地陈姓八百年历史的“陈氏族谱”。该族谱由陈氏家族的后人于元明交替时期着手编写,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
大长陇村,广东省普宁市军埠镇下辖村,潮汕平原五大村落之一,离普宁市区约12公里。在潮汕地区,人们普遍聚族而居,每个镇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大型规模不等的村落构成。大长陇村,全村有常住人口4.5万左右,被誉为"全国人口第一村"。这4万多人,除去极少
前言:现在我们说的姓氏是一个意思,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先秦时期的姓主要指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妊)八大姓,氏是这些姓衍生出来的分支,那时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在先秦时期,男子没有氏怎么称呼呢?那就像《阿Q正传》里面直接叫阿
赵湖南浏阳赵氏族谱[30卷,含卷首](复本2):存30册:1-14册(卷首-卷14),1947[14赵安徽宿县赵氏族谱[6卷,首1卷]12册[1146页]赵安徽盱眙[安徽盱眙迁台赵氏家谱]1册(13页),1979[8页]赵福建林森(赵氏)族
1、 泌阳西关赵氏源自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十五日赵公维璠山西平阳府直隶绛州闻喜行村人氏,寄籍河南南阳府泌阳县西关。《泌阳西关赵氏辈序》:“维世永金,国广运清;”又续:“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2、 河南省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
梦华录,让我们回到魂牵梦绕的华夏盛世大宋王朝。众所周知,大宋王朝是赵匡胤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土虽不及汉唐和明清之辽阔,文化经济却实属华夏之巅峰。刘亦菲饰演的女主角赵盼儿,开篇就已道明是皇室贵胄的后人,由于祖辈降罪而流落民间。可想而知,赵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