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从“活金死刘”说开去:谈谈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生死异姓”现象

2023-01-19 19:50:20 50

摘要: 本号前面发了《解密江南奇特习俗“活金死刘”:活着姓金,死后复刘》一文,很多读者朋友热情留言,说到自己家族也有“活张死廖”、“活丁死邹”等习俗。故此,我花了三天时间查了一些资料,研究结果如下:这种“活甲死乙”的习俗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生死...

本号前面发了《解密江南奇特习俗“活金死刘”:活着姓金,死后复刘》一文,很多读者朋友热情留言,说到自己家族也有“活张死廖”、“活丁死邹”等习俗。故此,我花了三天时间查了一些资料,研究结果如下:这种“活甲死乙”的习俗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生死异姓”,是中国姓氏文化中一种奇特的现象,在全国各地还真不少。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四大类:

1、因收养和过继而形成习俗

活丁死邹:分布于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泰县,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市一带的丁氏一族,又称为“邹丁氏”。相传,明朝初期,在苏州阊门有一邹氏人家因战乱未平,生活拮据,不得已将孩子送给了一户丁氏人家。后来这个孩子勤奋读书,考取了功名,还做了大官,于是那邹氏人家就要取回孩子,还姓为邹氏。丁氏人家辛苦抚养孩子成人,当然不肯,两家为此闹到了公堂上,地方官员无法判断,于是最终闹到了皇帝那里。明太祖在了解了事因之后笑笑说:“这好办得很:活着姓丁,死了还姓。”皇帝金口如同圣旨,两家只得遵旨。从此,该支丁氏族人在活着的时候称丁氏,去世后安葬时棺头写“丁”,棺尾写“邹”,墓外碑铭写邹氏。据说,邹丁氏的始祖应该是丁瑞芝,他抱养的儿子叫邹贵平,即邹进生的次子,邹进生的长子叫邹贵龙。

生邱死刘:分布于福建省汀州市赤面石下村。刘姓始祖五四郎与邱万隆友善,后两人同徙龙岩。刘五四郎居郭坑,邱万隆居炉潭背,两人常相往来。邱万隆有独生女大姑,嫁五四郎,遂两家合一,定居炉潭。邱氏无出,五四郎继娶谢氏,育三子,长、次外迁,三子刘添惠生六子,次子刘文保回郭坑守业,其余五子冠邱姓,死归刘姓,以示感恩。

2、因招婿入赘而形成习俗

活廖死张: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泉州和台湾省,又称为“张廖氏”。元顺帝时,白莲教猖乱,始祖张愿仔公(后改名元子公)原籍福建云霄县(北邻於诏安县)西林和尚塘,避居官陂坪寨教读。当地廖化公(又称廖三九郎),单生一女名大娘,品行端正,聪慧贤淑,通读诗书,事亲至孝。廖公见张愿仔英姿义气,忠厚风雅,敬而慕之,赘为东床。廖公视婿如子,把产业全部交给爱婿执掌。张愿仔对岳父母也像亲父母一样孝敬,深受族人赞誉。

张元子48岁,张、廖长子友来诞生,未冠之时,廖族有犯国法不容赦者,若人逃逸无踪,累及全族。张元子公挺身而出,以廖姓亲族身份,往官申辩,然当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临终遗嘱友来:“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张寥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父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清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业,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张廖友来的后代子孙,就以祖嘱改姓张廖氏,称张廖姓,故张廖姓的始祖是元末明初福建省诏安县的张愿仔。廖姓因此有单廖和双廖(即张廖氏)两种。这种活着姓廖死后姓张的风俗,又有“张骨廖皮”的说法。

张廖氏祖先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制定了七条祖训,特嵌入祖祠大门,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后世子孙称为“七嵌箴规”。其内容有:

生廖死张,姓曰张廖。如户籍、兵籍、财产、名号、生辰、结婚等记载,都以廖姓为本,逝世后神主牌和墓志、祭祀则写张,代表廖、张血缘不分。

凡无男而次女继承者,日后招来配婿,所生之男则生廖死张,则生身之父无归宿者,待生子孙继绝为先,继承生父,次嗣女继承香火者须写明张廖姓,以明由来,婿归本姓不入张廖之祠。

迁居外地,要姓张或姓廖都可以,但必须修明家谱,以使后代子孙了解来由,子孙各房分散虽远,一看序谱,就知道是一家人。从此张、廖两家遂成一脉,自立一族“张廖氏”,后裔“张廖姓”,派衍“张姓”、“廖姓”。三姓均书谱明缘由,使“张姓”、“廖姓”、“张廖姓”三姓相通。
生陈死黄: 分布在福建省龙岩市龙门镇考塘村,黄陈氏以黄念一郎及其子黄龙宝为始祖。明朝洪武年间黄龙宝牧鸭得识陈氏的年青遗孀罗氏小四娘。陈家业大,惜无男丁,不可承籍。黄龙宝遂入陈家立业,为龙岩黄陈氏之始。雅称“陈公黄府”,族人生前用“陈”不用“黄”,死后用“黄”不用“陈”。祠堂外一律标“陈”,祠堂内和祖牌、墓碑均书“黄”,“黄陈”不通婚嫁。

生潘死郭:分布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岙潘村,有110多户人家,沿袭了700多年的习俗,身份证上姓潘,去世后的死亡证明上也姓潘,但在丧礼上被称为“先人郭公”,牌位、墓碑、宗谱上也都改姓郭。该村宗谱记载:“户部尚书元林公之子良甲公,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17世孙,也是我们村潘姓人的始祖,由天台青石桥迁邑之银杏树,以为发祥之祖。二世希渊公入赘邑令潘讳珣公女,后因潘公乏嗣,遂易岳婿之分,而为父子之称。生则氏潘,不忍没岳翁之祀;死则氏郭,不敢忘己身所出。”


3、因避祸隐姓埋名而形成习俗
“活金死刘”就是刘姓族人为了躲避明朝大太监刘瑾灭门之祸牵连而改姓金,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内。
生万死刘:分布于湖北省云梦县胡金店镇万家庙村,村里供奉的却是刘姓祠堂。据介绍该村万姓是汉朝王族后裔。曹丕篡汉后,刘姓王族俯首称臣,但仍被猜忌。曹丕企图将在朝为官的刘氏王族清除,不少人因此改姓万,才躲过劫难。刘氏毕竟是王族后裔,为了保持气节,他们“生降死不降”,一旦去世,祭文、墓碑及牌位上均改回刘姓。

生吴死赵:分布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一些村落,活着姓吴,死后墓碑上刻的是赵。赵姓始祖是南宋皇族后人,南宋灭亡后为避元朝统治者迫害,故改姓吴。村里的祠堂至今供奉着宋代各皇帝画像。

生吴卒赵:分布于福建省晋江市星塔村,已延续700多年,该村祠堂正门写“吴氏宗祠”,大殿横梁上却挂着“赵氏家庙”匾额。该村有吴姓男子去世,送殡队伍最前面的灯笼上写着“吴”字;而送殡队伍返回时,则是写有“赵”字的灯笼在最前面,死者墓碑上也都写着“赵公某某之墓”。据家谱记载南宋建炎三年,赵宋宗室赵子侁、赵子镠等人移居泉州。赵子侁之孙赵师玖举家迁徙隐居在晋江的青阳山下。蒙古骑兵南下攻破临安,赵氏皇族惨遭灭门,赵师玖的后裔赵仕道逃往星塔村,被吴姓人家收留,后代便在此以吴姓繁衍生息。

生梅死韩:分布于湖北省松滋县,梅氏始祖为梅韩再嗣,元朝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社人。以军功授副将军,因主将张仲毅降明,苦谏成仇,乃约易、文、熊三姓挟一僧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逃至湖北荆州府松滋县上四都又十甲螺溪坪,亦称梅溪河,入赘梅氏成家,嘱其后曰:“生则姓梅为人后也,死则姓韩不忘本也”,后曰“生梅亡韩”。

生陈死罗:分布于福建省龙岩市。龙岩罗陈氏远祖罗珠,数传至罗天麟于元末率农民起义失败罹难,遭灭九族。天麟亲族天赐之孙罗柔徙居龙岩龙门湖洋,改名为“大一郎”,被本里陈世逵收留。陈氏乏嗣,乃以小女陈幼兰赘招入嗣。罗柔遂冒姓陈,为不忘祖,约定阳陈阴罗。

生吴死张: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城北村,现有吴氏600多人,这支吴姓人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吴王张士诚的后裔,张士诚兵败后,朱元璋大肆捕杀张氏族人,张家人便以张士诚称号吴王中的“吴”字为姓,并约定 “生姓吴,死姓张,有朝一日认祖归宗”。

活蔡死朱:分布于何处不详,说是朱元璋的穷亲戚在朱元璋落难的时候没有帮忙,所以朱元璋当皇帝后要灭掉这一支,在逃到一片菜地的时候遇到官兵盘问,灵机一动说自己姓蔡,逃过一劫,因此改成蔡姓。

生魏死夏:湖北孝感有生魏死夏。夏氏仲礼公于明洪武四年自武宁迁湖北黄冈仓埠之龙王敦。后裔夏氏后昌公,因明季政烦赋重,为避乱计,携妻魏氏及子四人,迁黄陂北乡之沈家冲而居,并命子从母姓。祖命不允违,世系不可乱,故魏湾一支姓从魏而派宗夏也。

生胡死蓝:分布于安徽省芜湖芜湖市繁昌县。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凉国公蓝玉以谋反罪被朱元璋“剥皮实草”,家族一万五千多人受牵连被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玉案”。 蓝玉的胡夫人带着两个儿子蓝春、蓝斌逃了出来,跑到芜湖市繁昌县新港镇克里村,为了躲避追杀,两人改姓胡,为了不忘本姓,生时姓胡,死后都改回蓝姓,认祖归宗。

死朱活郭:分布于山东省胶东莱阳县,据说一世祖朱成是朱允炆后代,娶妻郭氏,自七世祖朱遵道卜居莱阳红土崖后,为避追杀改郭姓,死后恢复姓朱。

生何死方:安徽庐江县黄屯村,他们是明代帝师方孝孺的后代,方孝孺得罪明成祖被灭了“十族”,后裔有人出逃后改姓何。家谱上规定:何姓男子死后改回姓方。

生夏死胡:分布于四川省荣县,朱棣上位后,胡子昭因为是方孝孺的学生被牵连,拒不投降,被处斩在应天府锦衣街西市刑场。胡子昭家人被发配充军。为了避祸,,有胡姓人改名换姓为夏姓,因古代“胡”与“夏”并称之故。

生刘死陆:分布于江苏省东台市,这支刘姓来自苏州阊门,祖先陆完(1458--1526)做过兵部尚书,因亲王叛乱牵连,怕被满门抄斩,迁至东台。过世碑记陆姓。

生刘死朱:分布于湖南省石门县河口北岔村,这支刘姓系朱元璋后裔。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反清称帝,朱三太子响应。清廷震怒,击败吴、朱,下令诛杀吴、朱后裔。本支朱氏因避难潜居于此,冒姓刘氏,死后碑刊朱姓。

生张死吴:分布于河南新乡长垣县方里镇前瓦屋村,当年吴三桂反清时曾在这里驻扎军队,吴姓有一部分族人留居在这里。后来吴三桂兵败,这支吴姓人为避祸改姓张,但男子去世后都会改回吴姓。


4、因冒名顶替或阴差阳错而形成习俗

生胡死熊:分布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和李集街,胡姓家族“生死两姓”习俗已延续400多年,共有1000多户4000多人。

传说明朝洪武二年,熊姓祖先熊俊德从黄州四望山迁移到举水河畔生生堡(今柳溪村)定居。生生堡里长是胡毕户,每季度都需到各家各户征收赋税。胡毕户因体弱多病,难以胜任工作,因此秘密将征收赋税的职责托付给与他交好的熊俊德。

于是,熊俊德在办理公务、见上级官员时假称自己姓“胡”,死了之后,为表示不忘祖宗,又改回原姓。家族墓地的墓碑上死者姓氏均写为“熊”,而后人姓氏仍沿用“胡”姓,每个人在家谱上都有有“胡”、“熊”两个名字。


 
生汪死胡:分布于安徽省徽州地区,相传早先汪、胡二姓是亲戚,胡家的女儿叫胡菊香,嫁给汪家为妻。菊香嫁到汪家不到两年,就顺利生了一个儿子。汪家添丁进口,自然高兴万分,给孩子起名叫宝儿,视为掌上明珠。宝儿刚满周岁,菊香便抱着他回了娘家。巧的是,嫂子也生了个儿子,名叫秋生,与宝儿同年同月同日生。有一天,天快要黑了,菊香见一家人都在田畈里忙活,还没回来,就想帮助把圈里的猪喂一喂。谁知她去拌猪食时,两头饿昏了的猪竟然推开栏门,冲了出来,一下撞翻了摇篮,熟睡中的宝儿立即从摇篮里滚了出来,打几个翻身后,就滚到了一旁的水塘里。等菊香发现时,宝儿早已没气了。

宝儿死在胡家,怎么对汪家交代?菊香哭得死去活来,倒是贤惠嫂子想了个办法:把秋生赔给汪家。秋生不仅与宝儿同时出生,而且长相、个头都相似。眼下也只有这条路可走,胡家人在无奈之下,只得同意。就这样,胡家人来了个“狸猫换太子”。几十年后,秋生竟然比他母亲菊香先一步离开人世,这时怪事来了:秋生的牌位在汪氏祠堂不管怎么摆放,一松手就倒下来,一烧祭文,胡家人就头痛。见此情景,菊香猛然想起了当年的事,看来胡家、汪家两姓祖先都清楚顶替这件事,菊香当即召集汪氏后辈子孙,说明了事情的真相。于是,汪家众人重新将祭文、牌位和墓碑上的姓名改为“胡秋生”,这么一改一切都顺当了。从此,“生姓汪死姓胡”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生杨死王:江西九江新安某村庄约40户杨姓,明朝初期编户人口管理时,官员误听方言,将王听成杨。沿用至今。但在修家谱时,凡过世者均改回王姓。据《浔阳新安王氏族谱》记载,明朝中后期,这杨家出了一位进士,就上书皇帝要求改回王姓,皇帝也同意了,但因社会动荡一直没改回。这支王姓的祖籍是安徽。

各地还有一些“生死异姓”习俗,据我推测多是过继或入赘原因形成,分布如下:

生陈死陆:广东潮汕地区有生陈死陆

生陈死林:广东揭阳县有生陈死林。

生林死陈:广东潮汕地区有生林死陈。

生薛死许:广东潮汕地区有生薛死许。

生章死许:广东潮汕地区有生章死许。

生张死李:广东潮汕地区有生张死李。

生张死简:福建有生张死简。

生洪死万:安徽宿松有生洪死万。

生刘死万:安徽宿松有生刘死万。

生万死陈:安徽金寨有生万死陈,湖北黄梅有生万死陈。

生叶死陈:湖北麻城有生叶死陈。

生万死杨:湖北英山有生万死杨。

生胡死罗:湖北黄冈武穴有生胡死罗。

生刘死邹:湖北红安县约5000人,生刘死邹。

生张死万:湖北红安有生张死万。

生黄死史:湖北武汉市新洲区有生黄死史。

生杨死刘:湖北孝感有生杨死刘。

生张死夏:湖北孝感有生张死夏。

生祝死方:湖北郧西县有生祝死方。

生李死邹:浙江省有生李死邹,现有数万人。

生熊死黄:江西南昌市有生熊死黄。

“生死异姓”习俗是中华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几个特点:

1、其选择姓氏多具有被动性,或从女方,或从母性,或从相关某人,唯有活金死刘比较特殊,采用了拆字法。类似改姓方式有安徽省徽州地区汪姓改姓江,但没有形成“活江死汪”的习俗。

2、因过继和入赘原因“生死异姓”习俗空间分布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安徽徽州地区、湖北大别山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晋江地区、江西、浙江一带,时间均在南宋以后,这些地区正是朱熹理学兴盛之地,受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影响,就会形成过继和入赘的普遍社会现象。

3、因避祸原因“生死异姓”习俗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主要在朝代更替,新政权建立初期。如曹魏初年追杀刘姓王族、元朝初年追杀赵姓皇族,明朝初年朱元璋滥杀开国功臣和其他农民起义领袖、朱棣灭方孝孺九族案、清朝初年吴三桂兵败等中国历史上几个重大事件。

在中国,姓氏是血缘的符号,同时也是表示了家风的延续。姓氏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被赋有,伴随一生,并成为死后能留下并传承的唯一的东西。“生死异姓”习俗的原因或是过继,或是入赘,或是避祸,或是偶然原因,无论如何改姓都是一种被迫的现象,祖先们改姓后不忘祖先根源,又将受人恩惠铭记于心,并作为习俗传承下去,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既重视现实感情,又尊重历史本源的优良品质。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