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9:24:53 | 浏览:294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 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 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郑姓在宋版《 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
郑姓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
5.源于改姓而来:①朝鲜族改郑姓。②蒙古族改郑姓。③裕固族改姓郑姓。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⑤满族改姓郑姓。
郑姓
得姓始祖
郑桓公(-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
郑姓书籍
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6]
堂号荥阳堂:以望立堂。陇西堂:以望立堂。洛阳堂:以望立堂。高密堂:以望立堂。雍州堂:以望立堂。南阳堂:以望立堂。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宗祠对联
艺工三绝;文成一家。
上联典出唐朝郑虔,善画、好书、工诗,唐玄宗誉为“三绝”。下联典出宋朝郑厚,工文词,自成一家。
古之遗爱;号为司农。
上联典出春秋郑子产,孔子称之为“古之遗受也”。下联典出东汉郑众,官大司农,人称“郑司农”。
家传诗教;系出荥阳。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为汉朝经学大师。下联典指郑氏望居荥阳郡。
家传诗教;声响蓬莱。
此联为郑氏宗祠荥阳堂通用堂联。
画荻欧母;乞巧采娘。
上联典出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郑氏守节教子。下联典出郑侃之女采娘乞巧日梦织女授其神针。
尚书世禄;通德名门。
上联典自东汉郑均,章帝赐尚书禄终其身。下联典自东汉郑玄,广开门衢,曰“通德门”。
家著葩经;庭留松荫。
全联典出东汉郑玄,遍注群经。
鄢陵世泽;心史家声。
全联典自南宋郑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泽;司农家声。
全联典出东汉郑众,章帝时为大司农。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
此联为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碑亭联元翰林学士禄帖木撰。
书画留三绝;文史添五略。
上联典出唐朝郑虔,诗书画,号称“三绝”。下联典出南宋郑樵,著《通志》。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全联典出清朝郑燮。“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石井满腔血;瀛台寸草春。
此联为清朝沈葆祯,题台湾省台南市郑成功祠联。
合族源流始;同居发朝初。
此联为浙江省浦县郑氏宗祠“郑义门”同居碑亭联。
荥阳绵世泽;秋浦振家声。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莺山牌楼下村郑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郑氏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郑氏居住在秋浦河边。
通德门联阀阅;尚书履响蓬莱。
上联典出西汉郑崇,为尚书仆射。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清朝郑燮自题联。
北战南征收宝岛;船来帆往下西洋。
上联典指明朝郑成功。下联典指明朝郑和。
郑氏宗祠
名高艺苑何由怪;德感黄巾不入乡。
上联典指清朝郑板桥。下联典指东汉郑玄。
草随爱日生书带;兰及春风兆笔花。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
威震西域封安远;学传北海集大成。
上联典出西汉郑吉,为安远侯。下联典出东汉郑玄,学说集汉朝经学之大成。
三台道学传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友出张际之上;文章接吴宋以来。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宋元明三朝赐命;忠孝义百世流芳。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祈招诵歌,谏言忠直;灞桥风雪,诗思清新。
上联典出周朝郑丹。下联典出唐朝郑繁,为诗人。
孝而忠,政事无非德行;义且节,巾帼亦是丈夫。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看根石柯,桐树犹不朽;抚膳钟训,鼓器岂空存。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昭代启孙谟,经文纬武;格言承祖训,移孝作忠。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出通德之门,辉联阀阅;听尚书之履,声响蓬莱。
上联典指东汉郑玄。下联典指西汉郑崇,字子游。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才称三绝,征御笔之亲题。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翼子贻孙,济济居同九世;规曾矩祖,绵绵义尚一门。
浙江省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中庭”联。
鲁岱风高,千古鹿山同景仰;潜溪泒衍,一环麟水足渊源。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谏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归囊只一拂,可知琴鹤亦妨人。
全联典出宋朝郑侠,曾以图谏神宗。
义风弥振,喜鼎食钟鸣,犹是三朝旧绪;祖泽连绵,看蛟腾凤起,瑄鹰奕叶新纶。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孝义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对物其弗替;俭素为礼本。大哉圣训,瞿瞿率履永无荒。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诩景运在南都,望重伦扉,制诰千言宣德主;窜孤忠于西蜀,神归故里,馨香百世企师傅。
此联为郑氏宗祠通用堂联。
派衍广文之裔,文子文孙,克绍薪传于此日;家垂经学之遗,学诗学礼,无忘庭训于当年。
此联为浙江省台州郑氏宗祠联。上联指唐朝郑虔,曾官广文馆博士。下联指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和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