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朱姓是中国第十四位大姓,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和山东。当今朱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8%,总人口大约有1700万。 得姓始祖朱挟,本姓曹,上古时期颛顼帝高阳氏之后。颛顼玄孙陆终有六子,第五子名安,因功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
朱姓是中国第十四位大姓,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和山东。当今朱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8%,总人口大约有1700万。
得姓始祖朱挟,本姓曹,上古时期颛顼帝高阳氏之后。颛顼玄孙陆终有六子,第五子名安,因功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大禹赐曹姓,故称曹安。周武王灭商朝后,将其弟振铎封于曹国,曹安后裔曹挟改封于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称为邾子挟。战国时代,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其后人遂以国名为氏,改“邾”为“朱”,称为朱氏。其后世子孙尊朱挟(邾子挟)为朱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朱,原义是树,因树心呈红色,称为赤心木,属松柏一类。郭沫若考证:朱为株之初文,本义与本、末同。金文于“木”中作圆点以示其处,指事。后来由点演变为一横。作两横的意思是截去上下两端,而存其中段。
远古时期。在河南淮阳地区生长着许多赤心木,生活于此处的氏族以赤心木为原始图腾,朱襄氏族是其中的一支。朱后来演变为株,春秋时期这个地区属于朱字甲骨文陈国,称株邑。推测字也是由朱字演化而来,在朱地建起城堡,自然在朱字旁加邑而成邾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朱姓起源主要有四支: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伏羲氏时代是比黄帝时代还要早,传说伏羲氏制定了姓和氏的定义和传递的规则。朱襄氏族是以赤心木朱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有西周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等地。
第二支出自曹姓。商朝初期,居住在河南灵宝东曹阳的曹部落中分出一支,居于曹阳之西南的朱阳,称朱氏族。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
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满于陈,夺株邑并人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即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即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人南迁朱方,即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即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
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等地,曹姓朱氏的历史有2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浙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从三国以后,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由于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人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人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秦汉时期,朱姓已普遍分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在江苏南部的发展尤其迅速,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时由中原向西北的陕西挺进,至东汉末,朱姓的足迹已西达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使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末,朱姓进人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两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朱姓的分布和和图谱当代朱姓人口已达1700万,为全国第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8%。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700万,大约增长了9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广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
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河南三省,大约占朱姓总人口的30.2%;其次分布丁浙江,山东,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西七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38.2%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3.3%苏皖豫为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朱姓的郡望主要有吴都、沛国、河南、凤阳、丹阳,太康、钱塘、永城、义阳九个。除了与郡望同名的堂号外,朱姓堂号主要还有居敬、白鹿、折槛、紫阳、槐里、两仪、玉奇、明伦、婺源、新安、金陵等。“居敬”和“白鹿”两堂号的来源出自宋朝理学家朱熹。
他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字教育原则。而“折槛"堂号源出汉朝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霸朝欺民,深得皇上信赖,朱云犯颜直谏,奏本杀禹,触怒皇帝,在被推出午门砍头之时,死抱殿槛,仍面不改色历数张禹罪恶事实,大讲除奸臣保社稷之道理。武士在拉朱云时把殿槛折断,武士与朱云一起倒地。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所感动,醒悟过来,处理了张禹。奖励了朱云,并且留下断残殿槛以提醒自己,也要求大臣向朱云学习,敢于向皇上提意见。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朱姓族谱966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总名人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朱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57%,排在第六位。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得轰轰烈烈。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秦、汉、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泚,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哲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
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戏曲、剧作家朱权、朱有燉,历史学家朱载填;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吉生物学家朱森。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