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22:04:31 | 浏览:936
近年来,在梳理邓州江氏迁徙流变的过程中,有意识将视野放大到江西、安徽、湖北等相关省市,发现不同地域江氏与其它姓氏之间有时存在某种关联,尤其是江氏与何氏两大姓氏,用传说甚多、关系紧密、源远流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有鉴于此,将江氏与何氏两大姓氏相互关联的现实或传说罗列如下,也算一桩趣事,或许可以为厘清邓州江氏的源流传承,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01
2016年,曾经在网上频频提问邓州江氏的迁徙流转问题。其中一个网友自称是地道成都人,爷爷和父亲老家邓州,小时候探亲也经常回去,父母工作原因很早就在四川定居。笔者感觉他隐隐知道一些内情,虽连续作答,但碍于长辈教诲闪烁其词、不愿尽言。
据他介绍,曾看过一本当地遗志文献(名字不详,笔者怀疑就是一本江氏家谱),记录元末明初(或明末清初)邓州老城紫金山附近江、何、张、高四大显族大户的来源、兴起和衰败,邓州沦陷后抛弃前嫌四姓嫡系只留血脉、其余全民抗日(笔者认为应该是抗元,或者抗击明末李自成屠邓更为准确),后相继衰败或分迁四方。其中江姓为贛系分支,始迁地在今江西抚州金溪秀谷镇金山路周边。而何姓的辈分为光、大、振、兴、邦,与江姓之间关系至关亲密,似乎何家为续烟火抱养江家子孙继承何姓。
目前邓州江氏宗亲中只知道“江唐不分家”、“丁半城唐半街”的说法,据说唐姓与江姓是老表两个,一起来的邓州。据查《邓州市地名志》,比如,白落乡“火烧唐家”这个地名,就是“据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唐培、唐浩随母由江西金溪县迁邓州城,清康熙年间分迁于此,称唐家,因道光年间连续四年失火而得名,这从侧面也说明,同样源自金溪县的江氏也可能同期迁邓,与老江庄传说明初迁邓说法一致(江西移民洪武二年多为全家迁移、一次性迁移,之后也有通过亲友联系迁入)。
而在现实生活中,笔者也粗略梳理一下,江姓和何姓之间至少有三次联姻情况可查:
江琦,清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武举,父亲为监生江嵩,其母何氏位列县志人物卷三十(烈女),有小传曰:年二十四,夫殁,孝事舅姑,抚孤成立,守节四十年。
南江庄(赫楼江庄)文陪公(1870-1909年),娶妻何氏。其次子怀玉公,娶城南何营寨何氏讳廷秀为妻(1915-1979年),父子两辈均与何氏联姻,也算一段佳话。
02
据江西《婺源江湾何氏谱序》:“国师公自海阳来婺,与江、叶二氏契合最深,其后,栖隐蓉峰,诗歌唱酬。江氏祖文寀公,又其一焉。世言:江家湾之迁也,公为之。是我何氏固与江宅有通家谊者也”。
谱序中所指国师公,为宋初南唐国师何溥(公元922-1019)),字令通,中国古代著名风水大师、罗盘的鼻祖。何溥因得罪皇帝被贬,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来到灵山隐居,萧江第六世祖江文采慕名拜望,赠予良田50亩、又在灵山建造碧云庵。
本来何溥相中了云湾作阳宅基址,后为感念江文采的仁义,指点江氏族人迁居云湾,将后龙山与朱笔尖(少祖山)之间缺口填补做度仙桥以通龙脉,在村头沿河修筑拦河坝逼使河道南移外拐。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携族人迁居,改名江湾,子孙繁衍、人才辈出,成为江湾巨族绵延至今。
据那位成都网友回忆,邓州江氏的祖居地就是江西,文献中提到过萧XX还是江万X,还记得江承德这样一位先辈,他认为我们这支江姓,有一种可能是萧改江,起源就是江西婺源江湾。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抚州府金溪县的记载,有一种可能是江氏先从婺源迁到金溪,后迁居河南省邓州。
03
在湖北省襄阳以及随州,关于江氏与何氏的传说,更具体、更精彩、更传奇。
相传明洪武年间,何姓兄弟二人,被官兵蒙骗到山西洪洞县七里地柏树庄大槐树下,捆绑签押向中原即时遣送。因为不得迁徒一处,即“分其丁口”,哥哥一家迁往江西庐江(后划归安微)、弟弟一家迁往襄阳古楼泉(现黄龙当柏集江何湾),垦荒造田繁衍生息。
迁至江西的何老大性格倔犟,与当地官府百姓屡有冲撞,不习惯南方水土,一气之下举家千里寻弟来到襄阳。当时何老二已在河边开垦数亩土地,突然增加一户人口,按规定要向官府说明情况。为蒙骗官府,根据兄大为江、弟小为河(何),而且江西俗有老俵称谓,商定,向官府报称江西何姓老俵前来投奔,于是两兄弟成了表兄弟、同泽胞改为两姓人。
江何二姓因为生活习性、劳作方式、为人处事方面的差异,始终难以融入当地。江何二姓二、三代男女过了男女婚嫁年龄,无法与当地人联姻。为了血脉延续,兄弟两家在后山设坛祭祖,历数离家之艰辛、兴家之苦衷,祭告先人、允许两家儿女近亲婚配,同时刺血盟誓“永为一家,共亲共宗”,制定江何二姓下延20代相对应的辈份:普辅文朋、永国士其、洪大中正、清高先明、敬承相贤、佑启柞宾,从而开启江何二姓五百年联姻历史,以表亲和老亲戚相称至今。
到了明景泰年间(1449—1457年),江何二姓长房长子携二家二十余人口,从襄阳柏集沿枣阳南下来到随县,江姓与何姓相隔两三里地,在面泎水、靠虎林的上畈沿水居住(现江家老湾),同建一座祠堂、同敬祖先。因江何二姓面泎水、行走船,为避免子孙纨裤之气、败家之势,利用岗西冲地、官家驿站建一小集镇,取意江何二姓偏旁,定名河源店,至今两姓在此繁衍发展、安居乐业。
近年来,在梳理邓州江氏迁徙流变的过程中,有意识将视野放大到江西、安徽、湖北等相关省市,发现不同地域江氏与其它姓氏之间有时存在某种关联,尤其是江氏与何氏两大姓氏,用传说甚多、关系紧密、源远流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有鉴于此,将江氏与何氏两大姓
何氏宗祠,位于北碚区水土镇屋基村15组,始建于清朝乾隆4年(1739),坐北朝南,为石木结构,占地180平方米。祠堂为悬山顶,四柱三开间,面宽13米,进深7米,高6米,共有8跟高4.6米的石柱作为祠堂的承重立柱。墙体用上好的石材砌筑,石门左
[河南刘氏]河南邓州腰店大刘营刘姓世系年考——刘氏文化来源:刘氏宗亲家族 昨天说明:本世系是以作者刘顺善分支为例说明的,其他世系可以参考: 河南邓州腰店大刘营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迄今历经340多年,已繁衍至17代。其世系年代考证如下:始祖
【标题】何家姓氏的缘由及恩平何氏的简介【作者】庐江书院恩平房后裔何卓平【发布】庐江书院文化研究会媒体矩阵弘扬中华文化,承传民族孝道。我新会、开平、恩平何家的姓氏,从姬、韩到何……据说:始自黄帝轩辕氏,长于姬水,以姬为姓。到周武王,他称姬发,
中华文化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国有48处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其中47处的自然特色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现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特色第二大国。这些由祖辈们用血汗与智慧创造出的文化奇迹,不断地让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
中国姓氏日语读法(常见姓氏100+非常见姓氏82+复姓7)注:1李 り ri“1”为编号;“李”为中国汉字;“り”为日语假名;“ri”为日语的罗马输入。 【最常见中国百家姓】1李 り ri2王 おう ou3张 ちょう chou4刘 りゅう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2日讯 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定于2021年8月19日召开2021年第50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届时将审议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铜冠铜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
《中国家谱总目》何氏宗谱、家谱、族谱目录摘编一、安徽何氏宗谱家谱目录142-0225[安徽]淮南何氏宗谱不分卷 (清)何维桥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活字本,二册。书名据版心题。始祖统,明朝人,是为凤阳、定远、怀远等地统谱。馆藏地:
郭洞建村于宋代以前,属武义县太平乡昭化里第18都。郭洞何氏除郭洞之外分布于附近的沈店、抱弄口以及泉溪镇的山方、客塘、车苏等村落,总人口近3000。 清源郡缘自庐江郡,是庐江何氏的一支。武义何氏同宗共祖,分下何、上何、柳城三个支系,皆为五代时
何,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1位。据国家统计部门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何姓人口总数超过1300万,约占人口总数的1.17%,在所有姓氏人口中排名第18位。近日,原籍扬州宝应,现旅居国外的读者何方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家族的历史以及家
秦灭六国后,韩王安之子韩瑊避难在安徽庐江。在秦兵的搜捕中,韩瑊指“河”为姓,以后又改“何”为姓,成为我们“何” 姓第一人。从此瑊公定居庐江东乡,建造房屋,开荒种田,建立世代相传的家业,儿孙们继承基业,逐渐发展成为庐江赫赫有名的望族。太始祖瑊
探究何氏的起源 何姓在中国百家姓的排名和分布:何姓是当今中国百家姓中的一个大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在当代中国为17姓,然后在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8性。人口众多约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1.2%。(太书面了,要结合长辈的口述来写) 何
何姓本为韩姓,是韩氏音讹而形成的姓,出现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韩国的贵族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韩姓。随后,一部分韩姓人逃至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生
登洲,古名鮀洲,别称瀛洲。清代鼎盛时期有四五千人,最早先民是姓杜,随后有:何、区、吴、麦、黄、温、梁、容共九姓聚居,是为本土人。登洲乡街区划分为:上涌、东涌、西涌、新兴、兴隆、革门、宣美、南街、西街、聚龙、内北、前北、大船寮、麦家等合称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