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4 22:34:34 | 浏览:131
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著存、 秀聚、忠义等。
“三让”堂号典故出自吴姓远祖太伯和仲雍三辞王位传说。传说周太王古公父年事太高,想传位于孙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历之子,很有顾虑,忧心忡忡。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之后,便相继向父五表示自己无意作继承人,这为“一让”。接着,他们以上山采药为名,故意出外避让,为昌立为继承人封号提供机会,此为“二让”。周太王逝世时,太伯和仲雍回来奔丧时,三弟季历又以王位相让,他们再次推辞,并远出东南吴地不再归来,此为“三让”。圣人孔子对“三让”之传说十分赞誉,称“可谓至德也”。
"延陵堂":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至德堂:孔子对泰伯的谦让精神十分敬佩,感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称为“三让王”,援引孔子的赞语,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
著存堂:明清时代,文化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为满足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为报祖德而兴建,用祖先的血缘纽带连接族人,加强凝聚力,同时,寄托美好祝愿和对后代之鞭策勉励。
《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4-1卷(另篇)《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4-2卷《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4-3卷(另篇)《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4-4卷(另篇)另:美篇《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1~1818续)全卷上接
《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4-1卷(另篇)《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4-2卷《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4-3卷(另篇)《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4-4卷另:美篇《中国陈氏家谱 陈姓字辈大全》(1~1818续)全卷上接第三卷1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
家春秋,赵姓家谱简介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
赵姓家谱及辈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赵姓迁徙不断、家谱遗失或战乱等诸多原因,同根同族四散分离,游离各地,至今仍无法找到根脉,不单是赵姓族人,各姓族人都应该存在同样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无论那个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
赵宋皇室三派世系、字辈对照表 赵氏玉牒摘录及太宗派紫金分支简述一、赵宋皇室三派世系、字辈对照表太祖派字辈太宗派字辈魏王派字辈01世至14世15世至28世29世至42世43世至56世57世至70世71世至84世85世至98世 … … … …
赵湖南浏阳赵氏族谱[30卷,含卷首](复本2):存30册:1-14册(卷首-卷14),1947[14赵安徽宿县赵氏族谱[6卷,首1卷]12册[1146页]赵安徽盱眙[安徽盱眙迁台赵氏家谱]1册(13页),1979[8页]赵福建林森(赵氏)族
日前,赵氏宗亲向老家河南家谱馆捐赠了一部《河南省济源市王树沟赵氏家谱》。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河南济源市王树沟赵氏家谱前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养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赵氏家族。赵氏家族立足于当今中华民族之林,成为人口最多大姓之一。数千年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统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家族发展的史书。它产生于上古时代,完善于封建时期,尤以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最为盛行。全国各族形成广泛叙谱、修谱之风。木有千枝,共生一本,水有万派,同出一源,人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