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20:23:14 | 浏览:17
读音:Lǐ
关于李姓, 一种说法是以官职为氏。尧时, 皋陶担任理官, 掌管刑罚, 其后裔即以官职命族为理氏。皋陶后人理徵在商朝为官, 敢于直谏, 得罪了商纣王, 受罚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亡, 靠采食李子得以活命, 遂改为李氏。据说老子就是李利贞的后裔。另一种说法是出于他族改姓或赐姓。三国时, 诸葛亮平哀牢夷, 赐当地少数民族李姓, 鲜卑族有叱李氏, 后改为李氏。到了唐朝, “李” 为国姓, 唐朝初年的许多功臣被赐李姓。
早期的李氏大约在今天的山东一带生活居住。约自东汉开始, 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 分布于川、滇一带。魏晋南北朝时, 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 与崔、卢、郑并称四大望族。李姓在唐以前主要在北方发展, 唐朝由于开发和战乱等原因, 李氏开始大规模迁入南方。明朝初年, 李氏迁徙至海外。
李姓的著名人物非常多, 如李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 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被后世奉为“川主”。汉代的“飞将军” 李广以勇敢善战著称。 开创了唐代基业的李世民(唐太祖), 缔造盛唐的李隆基(唐玄宗), 在历史上为人们所熟知。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更是妇孺皆知。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当代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 均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姓在《百家姓》里, 排在第四位。
【源】 ①源自嬴姓。帝高阳氏之裔陶为尧大理(掌刑法长官),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王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正逃难至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7,9,11,12,17)。②汉中李氏源出巴西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氐人,天下大乱,后迁于汉中杨车坂,魏武帝克汉中,李虚率众归顺,拜为将军又迁于略阳北土,复号巴氐,见《晋书》(242)。③北魏时改代北叱李氏为李氏,见《魏书·官氏志》(7,60)。④阆州李氏丁零(即高车族)人,源出代北鲜于氏,世为豪族,后乞赐姓李,见《旧唐书》、《金石萃编》(242)。⑤太原李氏,源出回鹘。唐时阿跌部落在贞观时内附,以部为氏,后因功赐姓李氏,遂家于太原,见《新唐书》等(242)。⑥京兆李氏,源自契丹,其先为契丹酋长,见《通鉴》(242)。⑦金城李氏,源自沙陀,其先本号朱邪,出于西突厥人。唐贞观中,沙陀都督朱邪尽忠归顺,赐姓李氏,遂为沙陀贵种,见《旧五代史》等(242)。⑧杨城,妫州李氏,源自奚人,亦为唐所赐姓,见《新唐书》(242)。⑨高平李氏,源自靺鞨人,隋末有突地稽部酋长,率部归,居营州,授金紫光大夫、辽西太守,后徒高平,赐姓李,见《新唐书》(242)。⑩幽州李氏,源自靺鞨人,其先本姓茹茹,唐时茹常居幽州,以战功赐姓李名嘉庆,见《新唐书》等(242)。⑪唐乾符中夏州节度使拓拔思恭,破黄巢之功,赐姓李名仁福,子孙因以为氏,见《旧唐书》(242)。⑫唐玄宗时吐蕃苏毗王子悉诺逻,归附封怀义王,并赐姓李名忠信,见《通鉴》(242)。⑬武威李氏,源自安息,本姓安,见《旧唐书》等(242)。⑭平卢李氏,源自高丽,见《新唐书》等(242)。又,清时高丽人姓,凡七派,出黄河套、开城府、平安道、易州、盖州、柳关屯、李佳堡等地(260)。⑮金时女真人姓乌古论氏、移剌氏、蒲察氏、兀撤惹氏,汉姓均为李(71)。⑯北宋时定居开封之犹太人之后裔有李氏(179)。⑰唐时除上述赐姓外,还有徐氏、邓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阿布氏、舍利氏、董氏、罗氏等均因功于唐,俱赐姓李氏,见《路史》(12,60)。⑱明、清时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土司及巡检中有不少姓李(72,253)。⑲清满洲人姓(23)。又,清满洲八旗姓富察氏、李佳氏、萨克达氏、伊喇氏、罕楚氏、乌库里氏等均全部或部分改为李氏(180,181)。今满族姓。⑳瑶族姓(117,118)。瑶族勒雷氏,汉姓为李(117)。㉑拉祜族姓(226,227,245)。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李氏、黄苦聪人亥扣氏,汉姓均为李(134)。㉒哈尼族哈斗氏汉姓为李(137)。㉓德昂族(原称崩龙族)姓(104)。红崩龙居荣劳氏(云南潞西)、花崩龙劳够氏(云南镇康),汉姓均为李(146)。㉔傈僳族饶利时氏汉姓为李(150)。㉕佤族姓(215)。佤族也龙氏、鲁赛氏、英龙氏等,汉姓均为李(161)。㉖景颇族木日氏、梅普氏、恩孔氏等,汉姓均为李(166)。㉗鄂伦春族尼力吉尔氏汉姓为李(191)。㉘裕固族鄂盖尔氏汉姓为李(198)。㉙白马藏族娃鲁氏汉姓为李(220)。㉚西夏人姓(95)。㉛台湾土著(65)、云南兰坪若若人(154)。畲(172,244)、怒(222)、蒙古(255)、达斡尔(229)、京(104)、布依(105,133)、壮(199)、仫佬(112)、侗(113)、苗(115,117)、彝(128,130)、白(138)、阿昌(142)、纳西(151)、回(176)、土家(175,387)、保安、东乡、黎、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17,21,418)。【布】 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7.9%,为中国第一大姓。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而在东南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它】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岩理、理光、中里、金里、里见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均恢复为李姓(65)。【人】 李耳,周时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61)。现行常见姓氏。为我国第二大姓。分布很广, 几遍我国各地: 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淄博、 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 利,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灌阳、田林,云南之泸水、 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藏、 苗、壮、彝、水、侗、畲、傣、白、佤、京、瑶、 土、黎、怒、仡佬、土家、傈僳、景颇、基诺、哈 尼、东乡、高山、布依、纳西、拉祜、锡伯、朝鲜、 保安、裕固、鄂伦春、维吾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赢姓,高阳氏生大 业; 大业生女华; 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因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徵为翼隸中吴伯, 以直道不容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真逃于伊侯之 墟,食李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②又注: “徐 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 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 氏、朱邪氏,并以功从唐国姓为李氏。” (按: 因功改 从李氏者如: 李��, 离狐人, 本姓徐名世��,字懋 功,初事李密,后归唐,屡建大功,赐姓李; 李粲, 滑州人,本姓丙 (或作“邴”),唐高祖与之厚,授宗 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 安,名重璋,因安禄山反,遂改姓名为李抱玉; 李伏 威,章丘人,本姓杜,因献款高祖,入朝为太子太 保,赐姓李。③又,或为茹姓、王姓所改。《中文大 字典》据《唐书》注: 李怀光,靺鞨人,本姓茹。父 常徙幽州,为朔方将,赐姓李; 又,李全略,原姓王 氏,名曰简,王武俊裨将,穆宗时官横海军节度使, 赐姓名李全略。《姓氏词典》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亦载: “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南)李氏,出自廪君之 后; 鸡田 (在今宁夏东南境)李氏,本阿曲部落阿跌 之族,至光进,赐姓李氏; 武威李氏,出自安氏; 代 北李氏,出自沙陀朱耶 (按: ‘耶’,或作 ‘邪’) 氏; 渤海李氏,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 (功) 多 赐姓,更名嘉庆; 西域李氏,赐姓; 河南李氏,后魏 叱李氏所改。” ④ 《姓氏考略》 注云: “理、李古字 通,老子因祖为理官,以为姓。望出陇西。”⑤又据 《北史·李士谦传》 云: “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 (李牧) 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⑥又据《晋书·后蜀 载记》注云: “李特, 蜀賨人。” 賨人, 我国古代“古 夷蛮”之一枝。⑦又: 后唐明宗,本姓邈佶烈氏,李 克用养为子,继庄宗即位; 潞王本姓王氏,明宗养为 子,即帝位,俱姓李; 李存孝,本姓安,名获思,克 用养为子,遂冒姓李氏。⑧ 《续通志·氏族略》 载: “(唐) 太宗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首领库克都督,封 无极男,赐姓李; 玄宗复置都督府,以契丹大帅达年 嘉哩为都督,赐姓名李秀; 贞观初,有拓跋·赤辞者, 归唐,太宗赐姓李; 唐末,拓跋思恭讨黄巢有功,复 赐姓李氏。⑨元代有李廷,本金人富察氏,金末来中 原,以李为氏。⑩明初赐元人绰罗姓名曰李贤; 观音 保曰李观; 绎嘉奴曰李显忠; 阿尔实曰李从善。(11) 《清通志·氏族略》载: 清代高丽族(今称朝鲜族) 亦 有李氏,“散处黄河套平安道等地方。镶蓝旗包衣人。” (12)为清满族姓之富察氏、李佳氏、萨克达氏、罕楚氏、乌 库里氏等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13)鲜族之 李,历史上赐姓,据史载: “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 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杨山部为梁部,姓 李。”(14)土家族之“李”,则源於图腾崇拜,以虎为图腾, 因以命族并以为姓。土家语之lǐ,实即虎意,谐汉姓 “李”而为姓。(15)苗族之“李”,分布於贵州之雷山、台 江。因名取姓。相传清代登记造册时,依名取姓,有名 “里”者,乃田地之意,遂谐lǐ音为“李”姓。(16)佤族之 李,则由“央荣”氏所改。(17)景颇族之李,为“木日”、“普 贯”氏所改。(18)基诺族之李,由“吉武卜撒”所改。(19)彝 族之李姓,来源颇纷,周卑普(歧路族)、斥普(梨族)、地 哈勺普(鼠族)、趣巢普(侍臣族)、德普(地族)、丝古普 (神名族)皆借汉姓“李”为姓。又为烈显普(用长筏渡 江之家)之分族。(20)回族之李姓来源有二:其一,为林 姓所改。明李贽,回族,本姓林,后改姓李。其二,从汉 姓。回男伯德那娶汉女李氏,其后从母姓而为李姓。 (21)土族之李,乃李克用之后。元代西宁州“诺延”(官 人)李南哥率部降明,授世袭指挥使,称李土司。相传 其为沙陀国(突厥)李克用之裔,因克用助唐有功,赐姓 李,袭用至今。(22)裕固族之李,则由鄂盖尔氏所改,本 户族名,因以为姓。后或改单音姓李、高。注(13)——(22) 见《中国人的姓名》。
李姓大族,其出既久,又广收博揽,融古今众多氏 族为一,人材辈出,文武皆栋梁。春秋时楚有李耳(即 “老子”),道家奉为始祖;战国时赵有李牧;汉代有李 广;唐代有李世民、李白;明代有李自成;当代有李四 光,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
中华文化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国有48处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其中47处的自然特色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现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特色第二大国。这些由祖辈们用血汗与智慧创造出的文化奇迹,不断地让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
中国姓氏日语读法(常见姓氏100+非常见姓氏82+复姓7)注:1李 り ri“1”为编号;“李”为中国汉字;“り”为日语假名;“ri”为日语的罗马输入。 【最常见中国百家姓】1李 り ri2王 おう ou3张 ちょう chou4刘 りゅう
王姓,从百家姓的人口,仅次于李之后,位于第二位,无论是《百家姓》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还是俗话的“张王李赵遍地刘”,王姓都位列前茅。可郁闷的是,尽管他们这个光辉的姓氏,可以介绍出数不胜数的各界出类拔萃的名人来,如王昭君、王羲之、王献之、王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黄勇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的形状是像斧头那样的一种兵器,这种兵器叫做钺(yuè)。喜欢看中国古代战争片的人,应该对这种武器不陌生。使用斧头和钺的方法,是砍和劈为主。中世纪的北欧海盗,喜欢用斧头上战场,威力很大。在中国,正规军队貌似很少用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张姓是中国三大姓氏之一,在人口排行榜上稳居第三位,集中分布在中原、华北地区和四川。当代张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4%,总人口大约有8960万,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之一。 得姓始祖张挥,姬姓,名挥,时称挥公。上古时期黄帝之孙,少
黄姓源于古黄国,系承陆终。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黄姓名列第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3%,分布很广,尤以江南地区最为集中。在黄姓发展史,上,汉魏之际的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支派最繁的显赫望族。这支黄姓宗族,代为冠
周姓主要源自:姬姓得姓始祖:后稷、周昌、姬昌或姬旦郡望堂号:汝南、陈留;爱莲堂、细柳堂周氏图腾释义【释义】这个图腾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诞生的传说。周人的始祖弃刚出生时,他的母亲以为不吉祥,把他丢弃在冰上,被一只大鸟所救才得以不死,他的母亲感到
游线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发源地)(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周姓发源地——周武王建立阁朝之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4000多年前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地方,也是周姓的发源地之一。现在这里还有西周时的丰镐遗址,把我们的思绪带回远古的时光。丰
中华姓氏丨陈姓 原创: 圣轩文创 C百家姓姓氏概况陈姓人口遍布世界,在东南亚诸国尤为不少。但究竟分布如何,至今尚无数据可查。国内多次统计,陈姓人口有七千多万,百家姓中排第五。姓氏起源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
黑龙江是我国最北部的省份,天气寒冷,常住人口3185万人,GDP为13698亿元。黑龙江省这3000多万人中,有哪些姓氏人口较大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前10位的姓氏吧:1、王姓:王姓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在黑龙江也是最多的姓氏。王姓起源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据专家们考证,伏羲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姓氏的人。据《楚辞》记载“伏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即太昊,风姓”。迄今为止,中华姓氏已经产生了2.2万多个。尚在使用的姓氏只有约5600个。但常见姓氏中,这5个姓氏却从未衰落过!一 李
赵 姓 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姓氏起源其起源有三: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